top of page

金門的聚落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25日
  • 読了時間: 29分

對我來說,好玩的地方不是幾處大景的凝視,而是不斷而來,又預期之外的風景,而這樣的風景,適合漫無目的的行車,也適合浸淫其中的步行。



在金門,面對大海原野,需要行車,而進入老屋滿村,則必須得步行,把車停下來,花個幾小時在村鎮走走,很推薦,也必須要。

適合這樣的走的村鎮,少說有數十吧,為了看不完的村鎮,許多人一來再來,春夏秋冬,意猶未盡,若要好好走過,往往需要一個下午,或住上幾晚。



揚子江以南的百越,山水環繞,聚落極其重視山川形勢的風水考量,「八山一水一分田」的閩越與金門,也是如此,除了形而上,也有現實考量。


在金門,鄉村聚落大多自給自足,要不有水,有田「種山」,要不臨海靠海,下海捕魚之類的,因此聚落圍繞著山川形式與水源交通展開。



臨水而居,便於舟漁海貿,例如後浦沙美的城鎮,或後豐港。依山背風,則免於能夠滅村的北風侵擾,許多地方進了村,就能感受到北風明顯的小,例如古崗。聚落中心,往往有風水池,兼具風水與防災考量,最典型的村落就是珠山。





閩越高溫多雨,城鎮總是商家緊鄰,像早期鹿港「不見天」,山城九份隔絕東北角漫漫冬雨的連綿雨遮,日本統治時,臺灣的閩式商街多被拓寬,金門則在軍管時期。但仔細留意,很多店屋前緣還是有明顯的改建拆除痕跡,少數也還留存著,比如後浦的橫街,小小一條,很難想像過去是重要商街。


在商街之後,天井古厝的住宅區,往往很大一片,比如後浦,東門-南門-城隍廟中間的大三角地帶。出門不遠就是喧囂,再退回來,又靜默入林,望文生義的大隱隱於市,應該就是如此吧。這裡蜿蜒的程度更加迷宮,往往繞著繞著,出來就是大街,大概只有貓跟在地人認得。


因此,金門老屋必須揮霍地走,揮霍地坐,揮霍地住,他是一片萬整的生活世界,而不是被割裂的幾棟展示館,只有不吝嗇的揮霍時間,才不枉來到這片國內少有的百年成片。


後浦


剛回金門,住在城裡,老家的後浦城。


後浦是清國以來,金門最鬧熱的地方。其實明帝國時,政經中心還在金門城,清國攻陷後,燒殺擄掠並實行遷界,金門荒蕪數十年,這裡也就沒落,轉移到了後浦。和重視防禦監控,像歐洲城堡身居高地的金門城不同,後浦更臨海低窪,海通與貿商條件更容易。



小小後浦,分成東西南北,我們稱「四境」。緊貼海,人口眾多庶民氣息強烈的南門,商賈眾多,市場大街的東門,車站官署所在的北門,以及鄰近公教住宅的西門,四境各有宮廟與陣頭,城隍廟居中,則由四境推舉出來共同管理,是後浦人的信仰公約數。



東門有市場,是後浦人的廚房。每天一早,除了店商,還有許多坐公車來賣糕餅蔬菜海鮮的流販,一字排開,海陸生熟一應俱全。在地人騎車,走走停停的買。許多老人家慎重打扮著上街買菜,拎著當晚菜肉,卻像離家五百里般慎重。


許多小吃,蚵仔麵線、廣東粥、肉羹麵,與在地人鍾愛的「永寬鹹粿」,都在方圓步行範圍的這兒。這裡也是土特產一級戰區,從酒、牛肉乾、貢糖到糕餅都有。


往模範街走,入口是有名的油條店,排排老屋沒修復的閩南街屋,相比後來許多街屋的臆測修復,像對岸大搞的長安魔幻,這裡難得完整樸實,反而吸睛。一旁模範街,則是兩旁連綿騎樓,街尾高處拍去,是一致工整的豔紅。



附近的總兵署,曾是清國武官的駐紮地,規模龐大,現在展示金門歷史,與清國官老爺的生活工作。屋旁屋間,兩道狹巷圍著天空,成排燈籠,視線深處是參天木棉樹。



這顆老樹數百歲了,每年三、四月,紅橘大開,襯著總兵署燕尾,深入藍天,鳥兒飛過時,是金門春天的大景。走上高臺,能坐在茶椅,近看藍天與屋脊。石牆與老屋包圍的後邊巷,由下而上的木棉花落,則像櫻花盛開的日本巷弄。



後浦大街的核心區,則有數不完的老屋老店。從理髮、針車、中藥,中醫,再到玩具、文具、金紙、棉被,綿延數代的交換還在延續,質樸的漢字招牌,閩南與軍管風格混雜,像凝結時空,未必精緻,未必舒服,但來這些店,比起經過轉譯的展館,更能直觀感受到歷史的豐饒。



後浦也有許多寺廟。有些歷史悠久,但經過改建,成了在地人所謂的「台灣廟」,模組化,量體更大,但少了許多閩人傳統的手藝巧工,與沒有太過張揚的適切尺度,例如城隍廟。有些雖然翻修過,細節未必是舊料傳統,但閩越古風依舊,在地感,濃烈得多,例如內武廟與南門天后宮。



大街之後,則是深埋城中的住宅區,要穿越小巷而入,改建不多,老城氛圍感更強,半修沒修的老屋,炸物的氣味,散步的老人,開門通風的民宅,能窺見有別於面對大街,展示給外人的真實生活,是最有「老後浦」感覺的地方。



陳詩吟洋樓一帶,是後浦洋樓的聚居區。周圍道路狹隘緊,仿若蜘蛛網,但到這裡,以魁星樓為中心,一片開闊。這裡看似封閉,但涼風徐徐,夏天特別涼快,小時候暑假回來,我時常在魁星樓的高廊躺著睡覺。



一旁的陳詩吟洋樓,規模很大,在保護性的鐵棚蓋起前,這裡門口與洋樓天際線很美,但頹屋狀態很久了,進去過一次,已破敗得無法上樓。附近還有幾棟洋樓,「王慶雲洋樓」經過大修,外觀雪白典雅,目前作為古裝出租。還有一棟販著素食比薩的小洋樓,沒有大修,保留著完整原貌,加上住商合用,感覺特別樸真。


魁星樓周邊,只是後浦生活內圈一小部分,還能往西往南偏南,跨越大街,往更多巷弄裡鑽,怵束散落著宗祠、宮廟,與偶然驚呼的洋樓,有人的老宅與頹敗連綿相依,住著互相認識的數代人。



前水頭


在金門,老屋不稀奇,但要論哪裡房子最好,我想多數人會說是最洋派的前水頭。


這座聚落,龐大而富有,洋樓大宅是最多的一檔,金門人說「有水頭富,無水頭厝」,是名氣最大的村子,村裡的得月樓和各種洋樓展示館,是團旅獨旅的必訪。



蒙古帝國時,前水頭就出現了,身在金門最西南角,逕直出海,就是九龍江口,廈門對外主要航道,自古以來就是港口,對岸旅客第一站也在這,加上華美大宅多,所以有島上數一數二多的民宿。



水頭姓氏多重,有多座姓氏宗祠,其中黃姓族人是大姓,多住在棋盤狀閩南大房的頂界。洋樓密布,學校所在是中界,遊客流連主要在這兩區。還有多姓聚居,房舍分布有機的下界與後界,就清幽得多。



清國民國下南洋,水頭很多人發財,不少去了印尼,回來蓋了洋樓,多落在中界,形成類似後浦魁星樓一帶的洋樓群居區。粉牆兩層,巷弄樓房包圍,街景宛如萬國租界鼓浪嶼。


在頂界,有數間一層大小的「番仔樓」,有極美的洋派門面,泥塑生動,花磚成片。也有與古厝並列,護龍旁興建兩層樓洋房的大宅,既有陽台又有深井,缺點是陽台小了些。



兩層樓的洋樓,多在中界。這區洋樓,很多都是展示館,展示閩人南洋生活與故事,許多仿真實物,與整桌南洋菜。裝飾華麗,泥塑生動,室內兩旁成排花磚,表現財力。其中僑鄉文化展示館,二樓有個大陽台,樹高一旁,能近看附近洋樓的屋頂起落,與眼下的整片頂界,與遠頭緩緩落下的飛機。


其中,有名的得月樓,其實只是附屬槍樓,民國時政府虛設,海盜山賊橫行,洋樓主人黃輝煌返鄉回來時,就曾被同安盜匪盯上搶劫。因此,大宅都有自己的防禦體系,槍樓居高臨下,配合周邊防禦設施,與緊急逃難的,包括以為是主樓的假樓,你走進去,結果發現主人不在這,而在不顯眼的邊棟。


洋樓以外,閩式大宅遍佈村內,三落大厝,雙落護龍的六路大厝,還有少見的水庭園林雛形,十八世紀金門船王「黃百萬」的酉堂別業。二落大厝只是基本款,規模也時比其他村落大,大宅相對少的金門,這裡就豪宅大觀園。頂界有批房子,成排棋盤、間間不小。十八世紀時,黃姓族人北上致富,回鄉蓋了這面龐大氣派「頂界十八支樑」。



因為富有,前水頭也曾有令人欽羨的八棟書齋,村人與鄰村都來。十九世紀海通後,南洋閩僑們集資蓋了金水國小引進西學。這棟洋樓學校天使雕墜、泥塑處處,內院中有小禮堂排排長椅,與一片教室場景。辦學之外,還創辦「塔峰月刊」書寫家鄉。



前水頭三面環海,周邊風光很好。金水國小前直達山濱的小路,田野起伏,春秋收成是成片棕黃。古代引導航海的茅山塔,登高環景能遠眺金門山海。茅山塔旁的氣象站海灘,則是潔白祕境。塔山電廠前,駁橋深入海中,人在橋下的強烈壓縮感,是網紅景點。再往西的金烈水道出海口,與電廠後面,成片人煙罕海灘,巨石交錯,是天涯海角的夕陽。



前水頭有大厝,有洋樓,有書院學校,又龐大一整片,愛老房子的基本都會來。當然,由於名氣大,遊客與觀光味也多了點。


古崗


山水繚繞的古崗,被許多大景點圍繞,但提到古崗,大家往往只想到古崗樓,以及翟山坑道,然後普遍忘掉坑道在這,往往忘掉這裡還有出彩的山野海色與茫茫村落。


宋帝國時,蔡氏家族就從同安來了,但現在的古崗人,大多是後來才來,出身泉州的董氏。明帝國時,朱明在蓋金門城,古崗一旁,順坡而下,山圍繞房,房子又圍繞古崗湖,山巒之外,岩山沙岸排排交錯,於是湖光山色,又傍海而居,是古崗的寫照無誤。



公路切過,一頭西邊高地,洋樓多點的大堡(大古崗),一邊東邊低矮,近湖的小社(小古崗),規模不小。因為不在保護區,因此村裡穿插不少新房,視覺完整度沒附近村子好,但老屋數量不少,有島上少有的地形起伏,修繕也沒這麼整齊,因此生活感反而比較好,比較真實,意外的好走好拍。



古崗也有幾棟洋樓,紅磚蓋的古崗學校,有連綿陽台,自南洋閩僑的倡議資助,以及在地村民撿拾海菜籌款而建,我們將他活化成一間洋樓喫茶店,賣著閩地出產的海菜水餃,致敬這段記憶。



另棟大宅,是村邊的董允耀洋樓,高牆圍繞大片畝地,有馬舍與菜園,如同獨立小莊園,規模在島上數一數二。過去被海龍使用,牆面還殘存部隊遺存的名號,最近已開放作為展示。


聚落一旁,則是名氣不小的古崗湖,高矮恰好的綠山作襯,湖光山色,風景很好。戰後國軍臨水興建北方式樣樓亭,循梯而上,景色無話可說,是蔣介石會來休憩的地方。


沿湖繞繞,都是清幽愜意,大樹徐徐,樹下有些石椅,沒有人也太過分,天氣適合時,我常常帶早餐處處坐著,早年湖裡還能划船,很多人在這約會。



隔湖相望的山巒,有座梁山步道,入口成排楓香轉黃轉紅。再往山中有各種石刻,來自鄭森妻子董友的父親董颺先手筆,清軍攻陷閩越時,他避居這,留下很多書法石刻。


再往上,能登高觀海,能面南望九龍江口。春天媽祖生前後,有機會看到海豚,來為閩人海神祝壽。另一側則是巨石綿綿,跳過石縫,坐在最外的大石,遠景是古崗湖,是天然的網美勝地。


古崗還有數不完的海岸線,高高低低,岩岸、沙岸、山濱、海灣等幾種海色地形。翟山坑道走到盡頭,叫大垵海灘的地方,有歐厝海灘的白沙與厭世的遺世獨立。村子另一側的金湯港,從高處一路逕直入海,秋冬日落與路成一線時,逆光是無法遮掩的金黃。




銅牆山營區,是海岸轉折處的環景制高點,遠處是太武山,眼下是歐厝海灘與料羅灣,另一頭則是九龍江口,是地理上的最邊緣極點,也是觀星好地方。大帽山坑道山上,也高傲地遠離人間,整座石山峭壁傾斜入海,有機會看見白海豚,如果不是毒辣的夏天,都能在這睡場午覺。



大山之下,則是在硬朗的花崗岩石山中,炸出成條能行船入內的山中坑道,相當壯觀。目前開放入內,是俗稱翟山坑道的部分,遊人少時,海湧壓縮在石洞中,有神聖的靜謐,國家公園年年都有坑道音樂祭,音場極好,票券總一瞬沒有。另一處則未修復,不建議自行前往,需計算潮汐才能走下坑底,感受更加高聳,有說不上的神境靜謐。



古崗其實常來,但總被遺忘,可能我們沒把這些當作一個整體看吧,否則,這裡的山海湖景,生活感起伏蜿蜒的村落,搭上少有的洋樓店家,是能待上一個下午的地方。


珠山



相比前水頭的豪氣浮誇,不遠處的珠山,則是小巧精緻的山兜小村。


金門島的西南,群丘環繞,珠山就在其中,被小丘包圍,中有大潭的村落。珠山內外共七座潭,又稱七星潭,介於規則與有幾間排列的閩式房子,圍潭聚居,高處望去,如日本的山中小村,小巧可愛,這樣山兜圍繞潭水的窪地環境,風水上也是「四水歸塘」的好地段。



珠山是薛氏族人的聚居地,因為挨了很多砲彈,沒落許久,阿嬤姊姊嫁來這,小時候印象就是成片頹屋。後來在國家公園修復活化下,民宿雨後春筍開設,才逐步成為和水頭齊名的觀光熱點。




相比前水頭,珠山只能算小村,洋樓也僅兩棟。然而,珠山在清國與民國時,有錢人挺多,是奢侈品販子會特別來的地方。金門諺語「有水頭厝,無山仔兜富」,水頭房子是全金門最奢華,卻沒有山仔兜富有-就是珠山,指小丘處村落,可見珠山多有錢。



珠山又被叫「金門第一僑村」,下南洋的人很多。早在清國一八五零年代,薛紹鑽就去了菲律賓,後來捐官建宅,門額寫「大夫第」。日後薛家族人不斷出洋,匯款回鄉翻新大厝,辦了前衛的顯影月刊,報導家鄉事務,引進新觀念,還成立「修造會」,積極進行社區建設,在公共事務與教育上,走得非常前面。




珠山只有兩棟洋樓,但都挺美。座落高處的「薛永南洋樓」,依著山邊,沿石梯而上,有座院子,然後是一座紅磚二層洋樓,二樓陽台能俯瞰整座珠山聚落與藍天綠山,這樣的景緻,是金門最好的洋樓風景之一。


因此,珠山總給人一種貴氣,是巧緻得剛好,而不是暴富的張揚,這裡古厝要不挺大,要不挺巧,比起水頭,這裡房子更閩式、更素雅些,沒有前水頭房子那樣洋派,其中大多都活化成民宿,風格各異。




深居山間窪地的珠山,房舍更密集,也更有機。小巧內斂的房舍,圍繞一條條迂迴密集的村景,加上地形略有起伏,拍起來的視覺感很有趣。另外,珠山的公共環境營造,也比其他聚落做得好,感受一致,少有突兀地景。從宗祠到水塘,銜接一旁水路,宛如小江南。




宗祠村後,能登高而上,遠望日落餘暉,起霧時,滿村隱沒其中,風景特好。夏夜晚風,還能坐望明月。山下路旁小路沿水而走,能走到赤山林道,與尚在演訓的珠山靶場,時有靶槍聲。



珠山是金門環境整體感受與精緻度,比較好的村落之一,但因過去戰爭、民宿廣設,所以住民比例較低,雖然比較精緻乾淨,但生活與真實感也少了點些,和水頭一樣,都是觀光發展走比較前面的地方。


歐厝


十多年前,海灘還沒紅,大房子沒有這麼多的歐厝,雖然也是重點保護聚落,卻沒什麼存在感。初次繞進來,走過村到海灘,散散的尺度,適合隱居,有著獨善其身的距離感。



歐厝在島的西南,正對浪漫慵懶的南洋薰風,孤懸潔白海灘如仙氣珠鍊:金門若有神話,這裡大概是海神宮殿,神聖如高野山。




臨海之外,聚落處在半包圍的微微低窪,民宅順此緩緩下墜。相比珠山、前水頭,靠海吃飯的歐厝,氣派大房子挺少,洋樓僅一棟,大多是裝飾不多、平易近人的小宅,因此少了遊客喧鬧,卻有濃濃生活感。



大宅雖不多,但歐厝老宅不少,且保存完整,因此是金門國家公園的重點保護村落。村口高處,圍繞洋樓與數棟閩南大厝圍成的隘樓區,關上門就能自守,是歐厝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群。


這裡的「歐陽鐘遠洋樓」,是金門第一棟洋樓,留存不少閩式風格。為了防禦,還將廊臺設於屋後隘樓側,陽台望外著隘樓建築群的燕尾,與屋後的老樹藍天,是金門最好的洋樓風景之一。




正面則是一面氣派山牆,位於蜿蜒的路底,是縱深感極佳的歐厝鮮明風景。屋內二樓,則有絕美的整片木雕木屏堵,在金門洋樓中,是室內保存較多精緻元素的一個,目前我們將他活化為為攝影棚與藝文場所,以襯托這些留存。



一路下到宗祠,路微開闊,這裡也有大小古厝並陳,我們的民宿就落在這區。最接近靠海一側,有成片棋盤分布的老屋群,數量很多,天際線連綿,這裡仍住著許多人,穿插著不少未整理的頹屋,野漫綠蔭,色票多彩,廢墟感與生活感並存,相當好繞。



海與村子的距離,隔了道防風林,像村子後花園。林道左右四季分明,春時螢火,秋冬轉黃而粉金搖曳,地平終點是木麻黃的高聳入口,海灘浮現時,總會豁然開朗的驚呼,即便我都拍很多遍了,每次仍會失心的拍上半卷,戰車讓海灘翻了身,也因此讓人發現歐厝海灘超現實的美。



春天藍眼淚,夏天戲水,秋冬日出,四季都有獨特劇本。除了冬天,我時常沿海踏浪,時常是一片連綿鏡子,照映七彩藍天,天空與海灘一同入鏡,像馬賽克的對稱,流俗名的天空之鏡。內側則是成排高聳沙山,大概有一層樓高,連綿橫槓料羅灣西側,飛機起降沿沙山降落,美得離奇,尤其日落時。



村外高地環抱,林路田野綿延,有座占地挺大的廢棄營區,幾乎整座山。能一路走到海濱高地,沿途滿佈九重葛與營社,終點是座城池般的圍牆,臨海居下,料羅灣與遠方的歐厝戰車,盡收眼底。‘



營外林路,是直通古崗的赤山林道,偶爾會有成群的牛,是曾滿佈金門的車轍道,供軍隊行走,因為鄰近村的珠山靶場,時有軍車出路,打靶時也可能被暫時攔下,等演習暫停才能過。兩排林木鬱鬱,光影閃爍,像溫帶林路,是我摘草野花的主要來源。

歐厝挺奇妙,被林木包圍,被小丘環繞,臨海但保持距離,不是過分切近,而是想貼近海就能貼近,不想也能在村裡,遠離海鹹濕氣的任性。老厝林立,但有機的親疏穿插,沒有過於擁擠的呼吸侷促。



沒有太過荒蕪的缺乏安全感,也沒有太過文明帶來的親切侷促,加上近海的天仙天慵懶感,於是能理解為何許多人客都說過,說不上為何喜歡這,卻有一種想一來再來的吸磁,也許就是因為這裡不刻意造作的協調與生活氛圍吧。



古寧頭


好天氣的冬天,溫潤冬陽,微的透明略稠,適合逛村子,而南山、北山、林厝的古寧頭一帶,就是漫冬散步的首選。



所謂古寧頭,其實是圍著雙鯉湖的三個聚落,南山北山姓李,北山旁規模較小的,則是林厝。這裡發生的古寧頭大戰,是半世紀來,國內唯一有陸戰的地方,戰地中的戰地。



軍管時代前,海船能一路行到村邊,是海運通達的地方,坐擁西北角一端,出海就是同安與廈門,位置很好,還有豐富的潮間帶蚵田,古代還有鹽場,條件很好,成了堪比城鎮的島上大聚落,金門島的西北核心。



南、北山的李姓族人始終是一方之霸。清帝國時,出了數十位文人武將,與臺灣淵源不少。國共戰爭後,古寧頭一帶破敗,但李姓仍很有影響力,幾任縣長都出自這一大族,奧運金牌李洋,也是北山李氏。


因此古寧頭規模很大,滿城老屋排列密集,加上村落夠大,身在其中宛若迷宮,有許多看似平凡,但好繞好拍的巷弄,喜歡老屋的人,頭次來都難掩興奮。



由於戰爭,這裡留下頹敗的樓房,炸毀的屋頂,巷戰遺存的彈孔,十多年來因為整修,雖然抹去大半,仍是島上最能看出「曾經發生戰爭」的村子之一,有濃厚的塵封廢墟感,還有許有許多祭拜陣亡將士的將軍廟。




有名的就是「北山古洋樓」,由菲律賓閩僑興建的,曾被登陸的共軍作為指揮所,承受最猛烈的槍彈,仍保留殘存的半廢墟狀態。古寧頭還有數棟洋樓隱身村中,潔白氣派的「李森掽洋樓」,旅菲閩橋興建,屋後留有許多彈孔,一二樓兩排廊台特別寬闊。


另一棟洋樓,隱身蜿蜒村路裡,更接近雙鯉湖,坐在二樓能見湖景,景緻更好。南山也有一棟「李開和洋樓」,是南山制高點,戰爭時被國軍進駐,和北山古洋樓的共軍一南一北。



不以水文見長的金門,一般聚落頂多只有風水池,少有廣闊水面。而在這裡,以前水運暢通,海出不了,但水仍在。湖水一衣帶水,橫槓南北山之間的「雙鯉湖」,水鴨蜉蝣,樹影在湖與光間斑駁搖曳,與大片閩南房子,包圍出島上獨一的水鄉感。



鄰近不遠的慈湖,是金門最大的湖區之一,海天一色,特別靜謐遼闊。環湖而走,散心繞繞都好,有些友人還會在這野餐,是金門「湖景系」野餐代表之一。冬天時,這裡成了賞鳥勝地,許多專程拍鳥的人在這蹲點,夕陽時天色漸層,大量候鳥歸巢停歇,在湖上成群飛舞,滄桑寂寥至極。


古寧頭一帶海邊,是更為貼近對岸的內海感。聚落西北一帶,有島上數一數二的蚵田,退潮時,大片蚵田從海床露出,蚵道盡頭入海,遠景是對岸大廈,建議可站在高處,視野更好。



沿著往東到北山斷崖,是古寧頭大戰時,國共最後的血色戰場,一旁高處是大景點北山播音牆,針對對岸的心戰設施,全天候放送鄧麗君玉音,沿線有些修復後的軍事據點,景色不錯,可沿著走過。播音牆與蚵田一帶的大片田野,春時轉黃,會是成片麥田,年近入秋,則成為斑駁高粱。這裡農舍挺少,足夠大片,也有微微蜿蜒與起伏,因此縱深感十足,拍起來遼闊生動。



西北角的烏沙頭,退潮時,沙洲會緩緩浮現,對面是同安與廈門,深冬時,歸巢的候鳥會成排飛回,是最好的幾個夕陽點,附近的鱟保護區,入海小路緩坡而下,盡頭一片遼闊。



山外


後浦以外,島上最熱鬧就是山外,是東半島核心,也是軍人與台灣移民不少的地方,現在還能容易遇見迷彩服的地方,就是這帶。


和後浦、沙美相比,山外興起的非常晚。這帶地形平緩,有溪有水,明帝國時,夏興陳姓家族就有人移居,一直都是農村。


國軍進駐後,太武山東側因地形方位安全,能隱蔽保存戰力,成為島上國軍的中樞,近水樓台圍繞軍人消費的是外商街,才因此發展起來,並開闢現在的新市里商街。大軍駐紮時,山外處處軍人,各式各樣產業都有,小吃、照相、鐘錶、衣物、特產,樣樣盡有。



後浦因為商業推力,很多軍管時的店家風貌早已消失。而沙美,隨著國軍撤出,許多店家索性關了。山外介於之間,開發壓力沒大到迅速變化,很多店家都還開著,因此保留最完整的軍管時代氛圍。




三層水泥街屋,簡潔的店屋外觀,軍管時代的招牌、用字與電話號碼,原有的店家、原本的經營模式,包括麵店、冰店、軍用品店、照相館、飲料店、小吃店,許多都還在。幾家軍用品店,還能買到各軍用衣服,鞋子。照相館、鐘錶行凍結似的,我還曾在那兒買了一個九零年代的老鬧鐘。



頭家靜靜坐著,都是見過軍人還多時,大場面的老人家,幾十年的街景殘存,不是仿若,而是就是活佈景,街口偌大的「柯尼卡」廣告,應該有二十年了吧。不像許多地方只能建築廢墟,甚至連這些也沒有,若要找一處商街,來代表金門「戰地」的軍人型態消費,那山外是第二,沒人敢說第一。



牛肉麵、水餃,都是北方麵食文化,來自大江南北國軍,山外軍人多,牛肉麵水餃密度也就特別高,島上好吃的,大多在這。「張記」、「老爹」、「喜相逢」、「真善美」,各有特色,總之我普遍喜愛,尤其水餃與鍋貼,空間就像是幾十年前,只差穿軍服的少了,尤其是喜相逢與張記。


吃點小吃或是買菜,東半島最大集散也在山外。每早,這裡和後浦的東門市場同步鬧熱,土產海產、蔬菜生肉、小吃與廣東粥,吃點東西,然後繞進光線紅黃相接的市場內拍照。


除了軍隊商街,軍隊來前聚落就有了,規模不小。村旁風水池,遠方良田與太武山,閩式老屋與水泥樓房混雜,其中隱藏一棟規模相當大-「陳其宰洋樓」。類似陳景蘭洋樓的四面迴廊,前有庭園,規模大大一棟,軍管時期當招待所,開過特產店與卡拉OK,然後閒置至今。



山外不遠,有座大湖「太湖」,和慈湖一樣,其實是一座人工湖,為了解決軍隊用水興建的,負擔東半島重要水源。這裡湖光山色,風景好,還有些涼亭與公園,以前就是郊遊勝地。山外人下班,散步運動會來,我也會在街上買點吃喝,湖邊野餐。



廣為人知的,這裡是島上碩果僅存的水獺棲息地。水獺曾經處處常見,但現在棲地破碎,比較完整的,這裡其一。水獺日夜顛倒,日落才醒,太湖可能棲地穩定,加上居民常走,時間久了,比較有機會看到水獺。每天傍晚都有機會,前提不要大聲喧嘩吶喊,才可能遇上警戒心強的他們。


太湖對面,是羅寶田神父園區,重要的天主教傳教士。軍管時,他造福許多金門的人們,也是當時少數能在島上出入相對自由,落地生根的外籍人士。這座教堂與周邊庭園,構成綠意盎然的紀念園區,許多山外人都會來這遛狗之類的,相當愜意。



不遠的昇恆昌,矗立湖邊,再過去則是一些中央機關,工整棋盤的馬路,讓山外看起來像金門,又有點沒這麼像。應該說,山外的那種「金門」,有更多來自戰後的島嶼之外,跟其他城鎮的不同性格,就在這吧。


瓊林


很多金門人,以宗族傳承為榮,香火綿延,家族出了些文官武將,滿滿的與有榮焉,無形中嫁接一些使命感在身上,這種感覺,在瓊林最能體現。


太武山西的瓊林,是島上大村。金門人稱種田為「種山」,瓊林坐擁島中大畝平地,雖不鄰海,但有流水,農業條件好。瓊林雖有蚵田,但相對遠離村社,出海經商傳統也沒像前水頭、南北山那樣強烈,因此,瓊林有著相比其他村落更多的農耕色彩。



地靈人傑,這種好條件孕育出瓊林蔡家。蔡家文武百出,許多人在明清帝國中擔任要職。蔡守愚與蔡獻臣被合稱「大小蔡」,能與皇帝說上話,「瓊林」一名,就來自明熹宗特別賜御的里名。蔡攀龍則是清國猛將,鎮壓臺灣林爽文事件,出現在滿洲皇帝表揚有功戰將的的畫閣。能像瓊林蔡家如此深入帝國朝廷的金門家族,大概也只有青嶼張氏與陽翟陳氏了吧。



在金門,有宗祠很正常,但像瓊林蔡家這樣,一村有「七座八祠」,就非常罕見了,因此出仕者眾,這裡分成好幾個小宗,各有各的宗祠。許多平常開著,可以參觀,祠內擺滿各種數百年來眾多文武匾額,非常壯觀,每年春秋祭祖時,會有多間宗祠進行祭祖,依循古禮,身著馬褂,有穿越到明清帝國時的感覺。



文武輩出的積累,因此瓊林的閩式大宅不少,裝飾不像前水頭這些出洋大村玲琅,而是更簡潔文雅些,不少改為民宿,數量與水頭、珠山齊多。瓊林巷弄的規模,堪比南北山,空拍而下,排排閩式天井老屋,相當壯觀。



瓊林也是國軍烙印相對深的地方。金門大橋開通後,金門實際中心因而往西移,但單論金門島,這裡就是島中要地,戰略位置重要,古寧頭戰役時,對岸原定就是從附近登陸,切斷東西兩面國軍聯繫,因此國軍很重視瓊林,改變許多地景。


國軍在村子中央開了一條大馬路,兩旁是許多當時為軍隊服務的商家,現在還留有一間理髮廳與雜貨店。但也因為將聚落一分為二,使得瓊林老屋雖多,但地景連續完整感,相對沒有南北山、珠山或山后濃厚。



村口位置,還有瓊林民防坑道,四通八達,可深入村里各角落,是開放很久的景點。由於百姓曾被組織成自衛隊,因此坑口還有一座民防館,展示這段時期的歷史文化。


豐富的宗族文化、與閩式大宅民宿,加上民防坑道、與近年竄紅的紅磚打卡網紅牆,這些年瓊林除了是政府重點投注資源的聚落外,逐漸成為和前水頭、山后等地齊名的觀光聚落。


沙美



金門的三大城鎮-後浦,山外與沙美。後浦依舊熱鬧,山外,仍還有不少軍人與臺灣來的機構,兩者都還有城鎮的感覺,而沙美,是另一種情況,白天像入夜的美國市中心,店還在,人也還在,但街上零零落落,像行將失去的活歷史。



國軍來以前,金門島的鬧熱,一在後浦,另一就是原名沙尾的沙美,是東半島核心。陸路不方便的古早,小島東西隔閡明顯。西半島離廈門、漳州近,貼近九龍江口交通貿易線,東半島緊貼古代大港泉州,與重要商貿市鎮安海,鄭家父子的老巢。



泉州較早成為世界大港,與融入帝國秩序,因沙美所在的金沙一帶,在某種意義上的「開發」,較西半島早。明帝國時,許多富庶聚落與中舉士人都在這。宋蒙兩帝國後,許多鹽業聚落在金沙鎮海岸沿線萌發,沙美也是其一。



沙美與一旁的榮湖,看似深居內陸,其實在國軍築堤蓋水庫以前,能從溪口,連著水路跨海對岸,許多沙美人都有大嶝、小嶝與晉江安海的親戚。於是清國時,這裡成為水陸運交點,西到瓊林,東到金湖,農漁產都在沙美集散,然後售往對岸。




國軍進駐後,往對岸海運中斷,山外大街繁盛,也讓東半島有了新的核心,但龐大軍人消費,讓沙美依舊繁榮,直到駐軍銳減,比起後浦山外,沙美衰退最為明顯,老店一間間關,也沒什麼新店。



因爲如此,沙美保留最完整的空間氛圍。清國興盛的老街,至今仍在,由排排閩南街屋構成,雖曾拓寬,不再是以前的「不見天」,但老宅與街巷紋裡,甚至老石板路,防範盜匪的隘門、槍樓都還留著,成為為數龐大的整區頹屋。



多年前,地方政府將許多頹屋「摩洛哥化」,讓表層不易長出草木的環境維護方式,全島皆有,沙美老街這裡,可能足夠大片,加上地方推動,意外爆紅,一躍成了打卡熱點。



戰後熱鬧的地方,是因國軍消費而擴建新建的街區,排排連綿的二、三層樓店屋群,比起清國老街,這裡軍管氛圍更濃,許多傳連綿代的老店依舊開著,維持著軍管時期的樣態,從糕餅鋪、飲食、酒商、理髮廳都有。上百年的佛像雕刻,沒什麼變的雜貨店,與數間傳承傳統口味的店家,我私心覺得,沙美土特產店家非來不可,短短距離,都是一時之選。



其中,金沙戲院是沙美地標。軍管時期,為了吸引阿兵哥,戲院前排兩旁商家,一起規劃,有當時新穎先進的播放設備與舒適環境,成功帶動沙美繁榮。因此,他與沙美人共存共榮,不是國家硬塞的產物,對在地歷史而言,象徵意義強烈。


戲院沒落後,這裡成為廢墟,偌大挑高的室內,頹敗的座椅與放映設備,隱約而戲劇性的光落,視覺與歷史的真實性,營造出的空間感難以再現,是首屈一指的廢墟聖地,比起復原外表,內部面目全非的修復,這裡無疑更吸引人。


商街之外,則是成片閩南民居。相比後浦山外,這裡保留的更連續完整,改建較少,尺度更寬闊些。有些古厝還住人,伴隨頹敗殘存的廢墟地帶,動靜對比的隱世感,較後浦淡泊,感覺像是介於城鄉兼得鬧熱村落。


沙美姓氏繁多,較多是張氏,分成數房各成一區。與鄰近村落後浦頭、後水頭的黃氏,是沙美商街最重要的兩大姓,許多大宅都出自張家。其中,「張文帝洋樓」,來自馬來亞閩僑,日軍攻占金門後,成了日軍大本營。戰後則供沙美憲兵隊使用,直到數年前才修復,作為展示。



沙美的信仰中心萬安堂,主祀泉州出身的保生大帝,民眾若遇疾病,會來這求神問卜,尋求派藥。鄰近泉州的金門,主祀大道公的廟宇挺多,萬安堂是其中歷史最悠久的,淵源遠至蒙古帝國。臺灣常見的長老教會系統,在沙美也有歷史悠久的據點,鑲嵌在閩南民居中的紅磚建築。1896年,長老教會在島上相繼成立會所,沙美也是其一。


農曆七月底,沙美迎來全鎮普度,家戶貢桌門前,從早到晚祭祀,金紙燒盡的灰煙扶搖,構成火與煙的商街,道士走遍鈴鈴作響,嗩吶煙塵直到入夜,走遍家戶百出的華燈供桌,張氏家廟前的道士誦經撒錢,眾人瘋搶,直到深夜燃燒大士爺,是沙美一年一次的重要時刻。





碧山


和浦邊一樣,東北角一隅的碧山,也是名氣不大,但被低估的一處聚落。



這裡時常給我一種「不成比例的感覺」:小小村子,但有城鎮的洋樓數量與精緻度。人口不多,但在教育與文化層面,也有不成比例的存在感,就像小小的武川與高加索,出了許多帝王將相,傳承陷入凋零的南音,大多都以城鎮為單位,而碧山一個小村落,竟能撐起一個館閣。


也許望文生義,但我時常覺得碧山確實就是小家碧玉。沒有人海排場,沒有頭銜與派頭,但人人似乎都能活得精緻,從居家到藝文,從洋樓到民宅,整個村子就像一群精緻的大小家族,編織的一方天地。



碧山人主要姓陳,來自泉州深滬,據傳蒙古帝國時期,先祖曾位居帝國高位,但因政治挫敗,舉家乘船逃離原鄉。由於深滬背靠著「碧山」,於是有了此名,就像移民花蓮的四國人,取名原鄉河川「吉野」,戰後又被改成贛人(江西人)的原鄉名「吉安」一樣。


碧山洋樓棟棟經典,從住宅、學校甚至宗祠都有。最廣為人知的,是陳清吉洋樓。陳清吉在新加坡貿易致富,是當地重要閩僑,在廈門鼓浪嶼設民信局,回家鄉促設學堂,興建大宅。這棟洋樓1933年完工,由安與本地工匠興造設計。

戰後,國軍佔用這作為幹部幹訓班近三十年,閒置廢棄許久後,因電影「軍中樂園」拍攝,簡單修繕,成了少數還能入內看看,爬上二、三樓的廢棄洋樓,比起用料乾淨,斑駁殘存不多的完整修復,離廢墟一步之遙的狀態無疑最美,陳清吉因此獨一無二。


陳清吉洋樓有完整大前院,與百年雞蛋花老樹,依偎洋風牆邊,和古崗的「董允耀洋樓」一樣,自成獨立一區,規模是島上最大的等級。日本面磚堆砌整面牆,南洋西洋風情的人物動物元素泥塑,牆前的突出陽台區,能放上一張大桌沙發,眼下是綠蔭磚牆圍籬的院落,夏風冬陽在這坐著一定很愜意。正門周邊,用英文寫「團結就是力量」,也引用東亞經典,不同文化的融合碰撞,相當有趣。



走入屋內,同樣是花磚成列,吉祥象徵的八角地磚,深遠的天井就像大稻埕大宅的院落,直上二樓,是日光滿溢的陽台,鐵窗綠繡滿佈的鐵窗,遠景則是窗外的樹與山景,是金門洋樓的經典畫面。



陽台兩旁三面透光,爬滿榕樹根,則是廢墟景的另一經典,只是每況愈下的屋況不知能持續多久。圍著天井的二樓廊道,有著精緻泥塑裝飾。再往三樓,高度不高的閣樓,往外就是屋頂了,可以從非常近的位置,看到正門立面的泥塑獅像。



碧山另一經典洋樓「陳德幸洋樓」是碧山最早一棟,陳德幸也在新加坡致富,熱心地方公益,是碧山睿友學校負責執行的籌辦人,是村史重要人物。相比陳清吉洋樓,這棟袖珍很多,但立面精雕細琢程度是碧山之最。刻畫來自世界各地,傳說與真實並生的各種動植物,從大象到鳳凰,從金魚到閩語發音有「招財」意涵的芭蕉,非常有趣。




立面一樓用了許多紅磚,二樓泥塑部件、廈門購回的構件、飾帶般的馬約利卡磚的排列組合設計,很多洋樓都會,但美感效果各異,而陳德幸洋樓是我認爲美感最好的一座,尺度恰好,貴氣但不過分張揚的優雅。


唯一修復可參觀的,是「睿友學校」。和許多學校一樣,也是南洋閩僑創辦,辦學嚴謹,鄰近村落許多孩童都來就讀。現在看到的洋樓,主要是主體校舍,正面山牆的南京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民黨黨旗並陳,表現許多閩僑的政治認同,一旁的印度樂儀兵與警察,來自英屬南洋殖民地的社會現實,構成睿友學校鮮明的立面印象。


最特別的洋樓,是陳氏小宗宗祠,民居學校很常見,但宗祠-全島只有這裡與陽翟的「永昌堂」是洋樓,二樓還用鋼筋水泥仿傳統木柱,支撐整棟屋子。這座五腳基洋樓形式的宗祠,有個前院,立面是素雅的洗石子,有著花草與象徵「賜福」的蝙蝠泥塑、馬約利卡磚點綴外觀。屋內的祖龕木雕,用了精緻的金色漆料裝飾,寫著「平章事」與「元賜進士出身陳德宗立」,指的是蒙古帝國時位居高位的陳德宗,因政爭後代移居碧山的故事。



在碧山亂走,既有小巷,也有寬闊大路,鑲嵌大小樹蔭。居民些許,觀光客不多,眾多的廢墟保留著殘存靈光,有種寧靜寂寥,但沒有到破敗荒蕪的感覺,所以這裡走起來,有著類似浦邊、歐厝、南北山,那種有別於展示的「真實」,像沒出現在觀光案內上的日本農村。



山后


很長一段時間,金門給人的印象,除了阿兵哥,就是由團客旅遊塑造,其中「山后民俗村」就是金門島閩越生活文化的代言人,無論跟團從軍,基本上都不會錯過這裡。


早在軍管時期,這裡被政府介入整修,當作民俗觀光景點,與「毋忘在莒」、「古崗樓」這些地方一樣,成為金門早期的觀光印象,近二十棟閩厝工整橫列,自成一區。



其實,民俗文化村所在的中堡,只是山后聚落一部分,另外兩區「頂堡」、「下堡」,仍住著許多居民,像島上村子一樣有機迂迴,與民俗村的工整大相徑庭。


中堡這區房子,是清國晚期時,海外閩僑匯款「計畫」興建而成。在普遍出洋的閩南,並非孤例,有名的泉州南安漳州寮蔡氏古宅群,也是這樣蓋起來的。


金門閩僑出洋,大多下南洋,而山后王氏族人,則去了日本。日本「大政奉還」後,王明玉(國珍)去了日本,在神戶致富,成為當地閩僑首領,並與後代成為孫文革命的重要支持者,是同盟會的創始會員。



王明玉發家致富後,衣錦還鄉,發現鄉里人口多,於是在中堡這個風水學上的「獅子弄球穴」,規劃包含住宅、學校與宗祠在內的二十棟房舍組成的新式僑村,一蓋就是二十五年,直到1900年才完工。


由於計畫而造,從形貌,材料到格局,水平都相當一致,用了大量對岸運來的泉州白石、漳州青石、福州杉木等建材,房舍規模高大,裝飾精美。「王敬祥宅」有精緻的木雕與交趾燒,尤其前廳木柵門極美,現被規劃成金門喜慶展覽館。中堡也規劃了鄉塾,傳聞能在這看到旭日東升,叫「海珠堂」,展示著王家在日本發跡,參與孫文革命的故事。


王阿婆蚵仔煎內用大廳區,在神桌前,兩旁高掛先人肖像,而你坐著吃蚵仔煎,很多臺灣朋友不習慣,但在金門,神明-祖先崇拜,與生活緊密相依,祖先彷彿從未離去,就像把祖先埋在家中的排灣族人。


中堡大多是二落大厝,而在主屋前,隘樓連綿,為了防盜安全,還會圍成類似前院的空間。我特別喜歡這一區域,比起屋內天井,這裡冬陽更暖,夏夜更涼,前院有牆包圍,也較有安全感,可惜這裡變成來來往往的穿越區,只能用想像感覺。


由於大宅整齊排列,因此隘樓門與大宅的連綿牆面,下深巷,上燕尾,無論從直從橫哪個角度,只要構圖乾淨,一人走過,都是縱深感與故事性很棒的巷弄街景。也能爬上後山,山下成排老宅盡收眼底,遠方大海,日出時從海與成排燕尾中,許多人稱之為「滄海懸珠」。


中堡之外,頂堡、下堡這些原本的聚落群,巷弄有機迂迴,遊客稀少,比較有生活感。偶爾看見村民坐在屋外聊天,晒晒衣服什麼的,比較像古崗、歐厝、南北山這些村落,和觀光展示色彩強烈的中堡,互為表裡。



來山后民俗村,通常會搭配北邊高地的獅山砲陣地,也就是「鎮東坑道」一起看。是國內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,坑道深入獅山中,長五百多公尺的花崗岩層中,有砲操表演。山旁有一小路,迂迴上山,有處廢棄營區,爬上懸崖山邊哨點,能遠眺眼下的馬山沙灘海灣,像抹蜿蜒白玉,與遠方泉州南安的山巒。



山后附近,鄰近的「獅山海灘」、「寒舍花」等,地形忽高忽低,蜿蜒曲折,海岸有收有凸,穿越重重小路才會到,有類似西南角一帶的遺世獨立,只是這裡內海感明顯。




浦邊


論觀光聲量,浦邊出名,不僅不如山橫、水頭這些國家公園完整保留的村落,也比不上擁有陳清吉這種大洋樓的碧山,然而講實在,這裡是完完全全被低估了。



浦邊在島東北,臨海而居,貿易交通都方便,潮間帶也豐富,有海田滋養的大片蚵田。而且地形平坦,淡水充足,「種山」的農耕條件好,是歷史悠久的金門,開發較早的地方,有史前文化出土,被宋蒙帝國記載,清國晚期下南洋,許多人也去了菲律賓與日本發家致富。



因此,浦邊湧入許多姓氏移民,現在最多姓何,再來是周,聚落規模不小,大房子挺多,閩洋皆有。從十九世紀初期留存至今的三落周宅,到出洋閩橋修建的數棟何家大宅,以及海通後出現的滿村洋樓。


浦邊不是城鎮,卻是島上洋樓最多的地方之一,較多是清國出洋的何式族人興建,大多去了菲律賓,也有在地經營商賈致富的。然而,相比前水頭,這裡洋樓大多成為廢墟,或是還有人住沒對外開放,村裡缺乏小店或展示館,因此常被遊人忽略。


最華麗的是「碧月軒」,花磚與泥塑勾勒排列的背面風景,非常美麗,由於正門在巷中,為了彰顯財富,敞開的背面反而富麗堂皇。



水邊的「何肅闕洋樓」,在金門經營油行致富所建,背村面水,前圍庭院,景色很好,立面二樓用了大面積紅磚,有種英國人殖民地洋樓的那種閒適氛圍。



「何肅點洋樓」則是經營雜貨店致富,由於持續開著商店,還有人住,生活感相當好。「何敬永洋樓」由菲律賓閩僑建的,規模挺大但外表相對樸素。其他數棟洋樓,規模沒這麼大,裝飾也未必華麗,但都可能在村裡閒繞時遇見,是村裡風景的鑲嵌寶石。


每去浦邊,我還會去淡水豐沛的水道水塘晃晃,從「劉澳風獅爺」位置看去,水塘,聚落與遠方太武山,或從何肅闕洋樓的水域對岸看望,由近而遠,有金門少見的水鄉澤國。



再往海濱,是名聞遐邇的浦邊蚵田,與成排軌條砦。這裡面向著金門島另一端的古寧頭,不像南山、上林那樣大片出海、面對對岸且常有遊客,而是更安頓與寧靜些。


蚵田旁的海岬,有座海防據點,沿蚵道走到海床深處遠望,會以為是座海上孤島,如海上孤城,像法國諾曼第聖米歇爾山的縮小版。走上荒煙蔓草的據點,是兩百七十度的環海,有著深入海中的視野與無盡寂寥。






相比珠山、水頭,浦邊無論閩式大宅,還是洋樓都並不遜色,但要不沒修復,要不就有人住,沒有什麼為觀光而開放的景點或店家、民宿也少。




因此這裡的生活與廢墟感濃烈,生活器物不為展示服務,殘磚片瓦危險,有著引導時空跳耀的誘惑,比起修復乾淨的村落,留下更多生活餘燼的引思懷想,與混沌雜亂的真實感,這些特質,讓浦邊與主流觀光絕緣,卻適合探險亂繞以及攝影,跟古崗、歐厝、南北山這些有點像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