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老屋成片的背後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2024年12月23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早在史前,金門就有人住,文字能追溯的,則在九世紀。唐帝國的陳淵,從閩越跨海移墾,在島上西南牧馬,許多金門大姓都來自這時期,所以島民喚他「開浯恩主」。


十世紀後,從閩王國到蒙古帝國,是閩南-閩越的黃金時期,發展從泉州外溢到金門,農耕水利,沿海採集與鹽業開始扎根,尤其重要的是「鹽」。


歷代帝國往往壟斷生產販售,作統治利源,就像早期菸酒公賣,像現在的金門酒廠,帶動金門東北的發展,金沙很多聚落,都與鹽有關。此外,潮間帶豐富的金門,居民也會採集魚貝,送往大城泉州,靠近泉州的東北一帶近水樓台,因此發展得早,歷史常比其他鄉鎮悠遠。





然而,蒙古帝國晚期,爆發色目人互爭的「亦思巴奚兵亂」,重創閩南。朱明推翻蒙古後,實施海禁與種族排外政策,主導泉州外貿的波斯人與阿拉伯人,要不離開,逃逸山海隱匿,例如「陳棣丁家」後代還遷徙到鹿港,繁盛的中古泉閩一去不復返。


為了防範海上的帝國敵人、監控閩人出海,明帝國興建許多海防監控據點,金門有就幾座。規模最大的,是在海濱高地上的「守禦千戶所」金門城,能監控廈門出海口與料羅灣,「金門」一名,就得名於這裡「固若金湯、雄鎮海門」。



然而,海禁也是百姓窮苦,落海為寇走私,形成攔不住的地下海上網絡,最後發展成劫掠沿海城鎮的倭寇,其實比起少數的「真倭」日本人,多數還是沿海百姓。金門孤懸海外,尤其危險,十六世紀時,倭寇席捲全島,無數人跳海被屠。海盜威脅二十世紀都還有,因此島上許多大宅城鎮都有防禦設施,帝國讓沿海成為前線,又無力保護。



另一方面,海上交流受限後,帝國影響力則更為深入。為了生存逐利,金門逐漸融入帝國秩序,明帝國時便文武百出,因此和許多沿海地方一樣,自稱「海濱鄒魯」。靠近文化中心泉州的東北各聚落,例如青嶼、陽翟到偏中間的瓊林,尤其發展的好。青嶼曾出了一個權傾大明的宦官「張公公」-張敏,可能是金門史上最貼近帝國核心的人。


血緣牽絆的基層,也在明中期「大禮議」後,廣泛形成現在熟悉的宗族。下扎地方,上通帝國,金門人以宗族為本,以先祖在帝國體系中出人頭地自豪,大體定型於明帝國時期。



明帝國晚期,為了解決走私海防問題,九龍江口的月港開港。這裡與烈嶼,只隔著一座廈門島,從這裡輻射的外來文化,深刻影響閩南。耐旱食物的引入,養活大量人口。也有說法指出,大量使用紅磚與月港貿易的外來刺激有關,畢竟整個東亞,只有閩南民居大規模豔紅,看似本土的閩南文化,其實深受海外影響。


明帝國滅亡後,滿洲人占領閩地,金廈等海島,則屬鄭家王國,很多金門人都是王國要員,例如後豐港洪旭,浦邊周全斌。因此,清國攻下金廈後,燒殺焚毀,明帝國重地金門城尤其慘烈,並強制遷徙百姓,數十年後回來,家園早已破敗,因此,明帝國殘存遺跡之少,與歷史記載不成正比。



隨著帝國穩定,開始有人經商升官發財,例如水頭十八支樑古厝群,現存久遠的民居,大多來自清國時期。十九世紀後,海通再起,閩人南洋淘金,返鄉興建洋樓、學校、改建宗祠等,地景又再一波蛻變,現在看到的聚落,大多奠基這一時期。


二戰後,世界秩序的鐵幕邊界落在金門,數萬國軍進駐,金門被隔絕成小型軍事前線社會,如古代屯兵邊境的城池。金門一直是宗族自治,國家政府存在感不高,國家深入,都是兵鋒所致,比如海防設城,閩滿戰爭,國軍進駐後,金門地景聚落,又歷經一次劇變。


軍管時期,軍人商街、標語、防空洞、戰備坑道湧現。房舍也現代化水泥化,出現洋樓規格、但裝飾簡約的新式樓房,金門聚落因此貼上一層軍事與現代外衣,但準戰場狀態,也使金門維持了相對完整的早期風貌。



於是現在看到的金門,是一次次時代鑲嵌的千層蛋糕,像半摺的翻頁堆疊,而非撕裂。不是井底單向,而是大海大洋,有南有北,有東亞也有世界,與歷史書寫外的百姓尋常,形成有機渾厚,超出思想設計所及的「面」。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Opmerkingen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