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後浦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4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剛回金門,住在城裡,老家的後浦城。


後浦是清國以來,金門最鬧熱的地方。其實明帝國時,政經中心還在金門城,清國攻陷後,燒殺擄掠並實行遷界,金門荒蕪數十年,這裡也就沒落,轉移到了後浦。和重視防禦監控,像歐洲城堡身居高地的金門城不同,後浦更臨海低窪,海通與貿商條件更容易。



小小後浦,分成東西南北,我們稱「四境」。緊貼海,人口眾多庶民氣息強烈的南門,商賈眾多,市場大街的東門,車站官署所在的北門,以及鄰近公教住宅的西門,四境各有宮廟與陣頭,城隍廟居中,則由四境推舉出來共同管理,是後浦人的信仰公約數。



東門有市場,是後浦人的廚房。每天一早,除了店商,還有許多坐公車來賣糕餅蔬菜海鮮的流販,一字排開,海陸生熟一應俱全。在地人騎車,走走停停的買。許多老人家慎重打扮著上街買菜,拎著當晚菜肉,卻像離家五百里般慎重。


許多小吃,蚵仔麵線、廣東粥、肉羹麵,與在地人鍾愛的「永寬鹹粿」,都在方圓步行範圍的這兒。這裡也是土特產一級戰區,從酒、牛肉乾、貢糖到糕餅都有。


往模範街走,入口是有名的油條店,排排老屋沒修復的閩南街屋,相比後來許多街屋的臆測修復,像對岸大搞的長安魔幻,這裡難得完整樸實,反而吸睛。一旁模範街,則是兩旁連綿騎樓,街尾高處拍去,是一致工整的豔紅。



附近的總兵署,曾是清國武官的駐紮地,規模龐大,現在展示金門歷史,與清國官老爺的生活工作。屋旁屋間,兩道狹巷圍著天空,成排燈籠,視線深處是參天木棉樹。



這顆老樹數百歲了,每年三、四月,紅橘大開,襯著總兵署燕尾,深入藍天,鳥兒飛過時,是金門春天的大景。走上高臺,能坐在茶椅,近看藍天與屋脊。石牆與老屋包圍的後邊巷,由下而上的木棉花落,則像櫻花盛開的日本巷弄。



後浦大街的核心區,則有數不完的老屋老店。從理髮、針車、中藥,中醫,再到玩具、文具、金紙、棉被,綿延數代的交換還在延續,質樸的漢字招牌,閩南與軍管風格混雜,像凝結時空,未必精緻,未必舒服,但來這些店,比起經過轉譯的展館,更能直觀感受到歷史的豐饒。



後浦也有許多寺廟。有些歷史悠久,但經過改建,成了在地人所謂的「台灣廟」,模組化,量體更大,但少了許多閩人傳統的手藝巧工,與沒有太過張揚的適切尺度,例如城隍廟。有些雖然翻修過,細節未必是舊料傳統,但閩越古風依舊,在地感,濃烈得多,例如內武廟與南門天后宮。



大街之後,則是深埋城中的住宅區,要穿越小巷而入,改建不多,老城氛圍感更強,半修沒修的老屋,炸物的氣味,散步的老人,開門通風的民宅,能窺見有別於面對大街,展示給外人的真實生活,是最有「老後浦」感覺的地方。



陳詩吟洋樓一帶,是後浦洋樓的聚居區。周圍道路狹隘緊,仿若蜘蛛網,但到這裡,以魁星樓為中心,一片開闊。這裡看似封閉,但涼風徐徐,夏天特別涼快,小時候暑假回來,我時常在魁星樓的高廊躺著睡覺。



一旁的陳詩吟洋樓,規模很大,在保護性的鐵棚蓋起前,這裡門口與洋樓天際線很美,但頹屋狀態很久了,進去過一次,已破敗得無法上樓。附近還有幾棟洋樓,「王慶雲洋樓」經過大修,外觀雪白典雅,目前作為古裝出租。還有一棟販著素食比薩的小洋樓,沒有大修,保留著完整原貌,加上住商合用,感覺特別樸真。


魁星樓周邊,只是後浦生活內圈一小部分,還能往西往南偏南,跨越大街,往更多巷弄裡鑽,怵束散落著宗祠、宮廟,與偶然驚呼的洋樓,有人的老宅與頹敗連綿相依,住著互相認識的數代人。















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Comentario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