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沙美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4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金門的三大城鎮-後浦,山外與沙美。後浦依舊熱鬧,山外,仍還有不少軍人與臺灣來的機構,兩者都還有城鎮的感覺,而沙美,是另一種情況,白天像入夜的美國市中心,店還在,人也還在,但街上零零落落,像行將失去的活歷史。



國軍來以前,金門島的鬧熱,一在後浦,另一就是原名沙尾的沙美,是東半島核心。陸路不方便的古早,小島東西隔閡明顯。西半島離廈門、漳州近,貼近九龍江口交通貿易線,東半島緊貼古代大港泉州,與重要商貿市鎮安海,鄭家父子的老巢。



泉州較早成為世界大港,與融入帝國秩序,因沙美所在的金沙一帶,在某種意義上的「開發」,較西半島早。明帝國時,許多富庶聚落與中舉士人都在這。宋蒙兩帝國後,許多鹽業聚落在金沙鎮海岸沿線萌發,沙美也是其一。



沙美與一旁的榮湖,看似深居內陸,其實在國軍築堤蓋水庫以前,能從溪口,連著水路跨海對岸,許多沙美人都有大嶝、小嶝與晉江安海的親戚。於是清國時,這裡成為水陸運交點,西到瓊林,東到金湖,農漁產都在沙美集散,然後售往對岸。




國軍進駐後,往對岸海運中斷,山外大街繁盛,也讓東半島有了新的核心,但龐大軍人消費,讓沙美依舊繁榮,直到駐軍銳減,比起後浦山外,沙美衰退最為明顯,老店一間間關,也沒什麼新店。



因爲如此,沙美保留最完整的空間氛圍。清國興盛的老街,至今仍在,由排排閩南街屋構成,雖曾拓寬,不再是以前的「不見天」,但老宅與街巷紋裡,甚至老石板路,防範盜匪的隘門、槍樓都還留著,成為為數龐大的整區頹屋。



多年前,地方政府將許多頹屋「摩洛哥化」,讓表層不易長出草木的環境維護方式,全島皆有,沙美老街這裡,可能足夠大片,加上地方推動,意外爆紅,一躍成了打卡熱點。



戰後熱鬧的地方,是因國軍消費而擴建新建的街區,排排連綿的二、三層樓店屋群,比起清國老街,這裡軍管氛圍更濃,許多傳連綿代的老店依舊開著,維持著軍管時期的樣態,從糕餅鋪、飲食、酒商、理髮廳都有。上百年的佛像雕刻,沒什麼變的雜貨店,與數間傳承傳統口味的店家,我私心覺得,沙美土特產店家非來不可,短短距離,都是一時之選。



其中,金沙戲院是沙美地標。軍管時期,為了吸引阿兵哥,戲院前排兩旁商家,一起規劃,有當時新穎先進的播放設備與舒適環境,成功帶動沙美繁榮。因此,他與沙美人共存共榮,不是國家硬塞的產物,對在地歷史而言,象徵意義強烈。


戲院沒落後,這裡成為廢墟,偌大挑高的室內,頹敗的座椅與放映設備,隱約而戲劇性的光落,視覺與歷史的真實性,營造出的空間感難以再現,是首屈一指的廢墟聖地,比起復原外表,內部面目全非的修復,這裡無疑更吸引人。


商街之外,則是成片閩南民居。相比後浦山外,這裡保留的更連續完整,改建較少,尺度更寬闊些。有些古厝還住人,伴隨頹敗殘存的廢墟地帶,動靜對比的隱世感,較後浦淡泊,感覺像是介於城鄉兼得鬧熱村落。


沙美姓氏繁多,較多是張氏,分成數房各成一區。與鄰近村落後浦頭、後水頭的黃氏,是沙美商街最重要的兩大姓,許多大宅都出自張家。其中,「張文帝洋樓」,來自馬來亞閩僑,日軍攻占金門後,成了日軍大本營。戰後則供沙美憲兵隊使用,直到數年前才修復,作為展示。



沙美的信仰中心萬安堂,主祀泉州出身的保生大帝,民眾若遇疾病,會來這求神問卜,尋求派藥。鄰近泉州的金門,主祀大道公的廟宇挺多,萬安堂是其中歷史最悠久的,淵源遠至蒙古帝國。臺灣常見的長老教會系統,在沙美也有歷史悠久的據點,鑲嵌在閩南民居中的紅磚建築。1896年,長老教會在島上相繼成立會所,沙美也是其一。


農曆七月底,沙美迎來全鎮普度,家戶貢桌門前,從早到晚祭祀,金紙燒盡的灰煙扶搖,構成火與煙的商街,道士走遍鈴鈴作響,嗩吶煙塵直到入夜,走遍家戶百出的華燈供桌,張氏家廟前的道士誦經撒錢,眾人瘋搶,直到深夜燃燒大士爺,是沙美一年一次的重要時刻。











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