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走村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4日
  • 読了時間: 2分

對我來說,好玩的地方不是幾處大景的凝視,而是不斷而來,又預期之外的風景,而這樣的風景,適合漫無目的的行車,也適合浸淫其中的步行。



在金門,面對大海原野,需要行車,而進入老屋滿村,則必須得步行,把車停下來,花個幾小時在村鎮走走,很推薦,也必須要。

適合這樣的走的村鎮,少說有數十吧,為了看不完的村鎮,許多人一來再來,春夏秋冬,意猶未盡,若要好好走過,往往需要一個下午,或住上幾晚。



揚子江以南的百越,山水環繞,聚落極其重視山川形勢的風水考量,「八山一水一分田」的閩越與金門,也是如此,除了形而上,也有現實考量。


在金門,鄉村聚落大多自給自足,要不有水,有田「種山」,要不臨海靠海,下海捕魚之類的,因此聚落圍繞著山川形式與水源交通展開。



臨水而居,便於舟漁海貿,例如後浦沙美的城鎮,或後豐港。依山背風,則免於能夠滅村的北風侵擾,許多地方進了村,就能感受到北風明顯的小,例如古崗。聚落中心,往往有風水池,兼具風水與防災考量,最典型的村落就是珠山。



城鎮的本質,則是交換,來自島上,來自島外。島上農漁產匯聚於此,交換對岸廈門、同安、南安、泉州來的各種,有些閩越自產,有些海上而來,也許東亞,因此城鎮往往有許多外地閩人,經商的,做工藝的,做官從軍的,時間一久,就在這落地生根。


相比台灣,因為日本統治時的「市區改正」,形成條條相對筆直平行的路,金門即便經過軍管,也沒有台灣那樣大規模整骨式的「截彎取直」,因此,這裡的村鎮,保留較多閩人傳統的有機蜿蜒,走著走著,形同迷宮,方位不易掌握,像一張張有機分散的網,你不知道在地人是怎麼走的。




閩越高溫多雨,城鎮總是商家緊鄰,像早期鹿港「不見天」,山城九份隔絕東北角漫漫冬雨的連綿雨遮,日本統治時,臺灣的閩式商街多被拓寬,金門則在軍管時期。但仔細留意,很多店屋前緣還是有明顯的改建拆除痕跡,少數也還留存著,比如後浦的橫街,小小一條,很難想像過去是重要商街。


在商街之後,天井古厝的住宅區,往往很大一片,比如後浦,東門-南門-城隍廟中間的大三角地帶。出門不遠就是喧囂,再退回來,又靜默入林,望文生義的大隱隱於市,應該就是如此吧。這裡蜿蜒的程度更加迷宮,往往繞著繞著,出來就是大街,大概只有貓跟在地人認得。


因此,金門老屋必須揮霍地走,揮霍地坐,揮霍地住,他是一片萬整的生活世界,而不是被割裂的幾棟展示館,只有不吝嗇的揮霍時間,才不枉來到這片國內少有的百年成片。






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