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山外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4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後浦以外,島上最熱鬧就是山外,是東半島核心,也是軍人與台灣移民不少的地方,現在還能容易遇見迷彩服的地方,就是這帶。


和後浦、沙美相比,山外興起的非常晚。這帶地形平緩,有溪有水,明帝國時,夏興陳姓家族就有人移居,一直都是農村。


國軍進駐後,太武山東側因地形方位安全,能隱蔽保存戰力,成為島上國軍的中樞,近水樓台圍繞軍人消費的是外商街,才因此發展起來,並開闢現在的新市里商街。大軍駐紮時,山外處處軍人,各式各樣產業都有,小吃、照相、鐘錶、衣物、特產,樣樣盡有。



後浦因為商業推力,很多軍管時的店家風貌早已消失。而沙美,隨著國軍撤出,許多店家索性關了。山外介於之間,開發壓力沒大到迅速變化,很多店家都還開著,因此保留最完整的軍管時代氛圍。




三層水泥街屋,簡潔的店屋外觀,軍管時代的招牌、用字與電話號碼,原有的店家、原本的經營模式,包括麵店、冰店、軍用品店、照相館、飲料店、小吃店,許多都還在。幾家軍用品店,還能買到各軍用衣服,鞋子。照相館、鐘錶行凍結似的,我還曾在那兒買了一個九零年代的老鬧鐘。



頭家靜靜坐著,都是見過軍人還多時,大場面的老人家,幾十年的街景殘存,不是仿若,而是就是活佈景,街口偌大的「柯尼卡」廣告,應該有二十年了吧。不像許多地方只能建築廢墟,甚至連這些也沒有,若要找一處商街,來代表金門「戰地」的軍人型態消費,那山外是第二,沒人敢說第一。



牛肉麵、水餃,都是北方麵食文化,來自大江南北國軍,山外軍人多,牛肉麵水餃密度也就特別高,島上好吃的,大多在這。「張記」、「老爹」、「喜相逢」、「真善美」,各有特色,總之我普遍喜愛,尤其水餃與鍋貼,空間就像是幾十年前,只差穿軍服的少了,尤其是喜相逢與張記。


吃點小吃或是買菜,東半島最大集散也在山外。每早,這裡和後浦的東門市場同步鬧熱,土產海產、蔬菜生肉、小吃與廣東粥,吃點東西,然後繞進光線紅黃相接的市場內拍照。


除了軍隊商街,軍隊來前聚落就有了,規模不小。村旁風水池,遠方良田與太武山,閩式老屋與水泥樓房混雜,其中隱藏一棟規模相當大-「陳其宰洋樓」。類似陳景蘭洋樓的四面迴廊,前有庭園,規模大大一棟,軍管時期當招待所,開過特產店與卡拉OK,然後閒置至今。



山外不遠,有座大湖「太湖」,和慈湖一樣,其實是一座人工湖,為了解決軍隊用水興建的,負擔東半島重要水源。這裡湖光山色,風景好,還有些涼亭與公園,以前就是郊遊勝地。山外人下班,散步運動會來,我也會在街上買點吃喝,湖邊野餐。



廣為人知的,這裡是島上碩果僅存的水獺棲息地。水獺曾經處處常見,但現在棲地破碎,比較完整的,這裡其一。水獺日夜顛倒,日落才醒,太湖可能棲地穩定,加上居民常走,時間久了,比較有機會看到水獺。每天傍晚都有機會,前提不要大聲喧嘩吶喊,才可能遇上警戒心強的他們。


太湖對面,是羅寶田神父園區,重要的天主教傳教士。軍管時,他造福許多金門的人們,也是當時少數能在島上出入相對自由,落地生根的外籍人士。這座教堂與周邊庭園,構成綠意盎然的紀念園區,許多山外人都會來這遛狗之類的,相當愜意。



不遠的昇恆昌,矗立湖邊,再過去則是一些中央機關,工整棋盤的馬路,讓山外看起來像金門,又有點沒這麼像。應該說,山外的那種「金門」,有更多來自戰後的島嶼之外,跟其他城鎮的不同性格,就在這吧。






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Kommentare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