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真實的小店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13日
  • 読了時間: 10分

更新日:2月28日

旅程大半時間,都在小店,不單為了吃喝,而是小店本來就是城鎮與小島的縮影。


小店總有個性,不是時下原子人語境中流行的做自己,彷彿人人都是獨立氣泡,相反,這裡的個性,恰好是沒有個性。


個性總在可以梳理,或根本難以梳理的各種河流中,混融出適合這裡、現在、某種人的生活樣態,那不是純粹做自己。


相反,「自我」只是支點,一個引水人,在對的位置,轉了船坨,重新消化了他曾身處的各種奔流,是染缸的浸透,而非膚淺挪用符號,足夠敏感,就能嗅出一間小店潛藏的各種奔流。


我們這世代,許多人是為了逃脫城裡的無盡職涯,不只追求最大利潤,而是將自己想接納的,能被人生接納,而非因為生存,將一切騰出現實。


於是有個性的小店,總略帶任性,留著城裡容不下的無用引流,成長的耳濡目染,年輕時的流浪之歌,曾深究的無用藝文,移居後的在地鑲嵌,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這些引流斑駁,形成所謂的個性。


這也是為何,旅途總少不了小店,因為他屬於既個體,又集體的生命經驗,消融隱藏身後的繁複隱流,而不只是扁平單一的符號大河。


當然,小店的認定,必然帶有偏見,這種不是貶義,而是自然而然必然。也許店主走過的,同一而讓你共鳴,異質引你吸磁,這些反應,都因你曾涉足的無盡河流而異。


尤其金門是老屋之國,有著臺灣沒有的那種空間靈魂,浸透扣著每位小店主。


我們總認為,表達必須透過言說,透過陳述,但其實,我一直覺得空間才是呈現一個人與一個地方,最直觀深刻的一種途徑,從一對桌椅,散落的藏書,特別挑選的音樂,靠背抑或面窗,燈又灑落何處,所有貌似的規劃設計,內裡都每一個生命巨流河。


於是,我眼裡的金門小店,往往都是生命新煥的老屋們。


古厝與洋樓小店


帶天井的閩式民居,有所有老屋人都欽羨的小院子,雖然遍地都是,但開在裡頭地小店其實不多,也許因為格局,因為城區修復得少,郊區又不易經營吧。


紫薇庭園美食,就有一落四櫸頭格局的大天井,賣著傳統費工的家常小吃,稀鬆平常的炒飯與麵線,變得復古而精緻。這間店是一家人經營,闆娘善作菜,闆郎紫微斗數,女兒會塔羅牌甜點,因此也有命理服務,貓咪竄來竄去,滿滿家庭個性的小店。


義式料理背貓客,也開在古厝裡,名氣不小,需要預約。餐飲品項完整,比薩,義大利麵與排餐都有,食物好吃外,店貓也很可愛,天井用玻璃圍成溫室感,綠意盎然,有段時間老闆還背著小孩送餐,也是家庭氛圍感濃厚,但一切到位的個性餐廳。


隱室微光,則隱身鬧熱的後浦城中巷弄,古厝改建的酒吧。迎著小院入內,偏英倫風的陳設,與本來樸素的老宅相得益彰。雖是酒吧,但靜謐沈靜,適合獨酌或少人消磨,飲品之外,還有店家自繪的畫作與商品。雖然感受偏歐,但沒有那種一次性設計感,蠻有個人風格。


日本有些店,需要穿越防火巷大小的竹籬小路,幽微在盡頭,要說橫青是怎樣的店,差不多就是這一款。橫青開在祖傳的閩人屋宅,做了適當修復,處處歲月鴻溝,販售各種餐飲,主要為各種咖哩,乾咖哩較為有名。店裡擺滿各種販售四處收藏而來的老件,從閩地、臺灣到日本都有,要說古物店還是餐飲店,我想應該都行。


和古厝一樣,金門洋樓雖多,但修復完好、能入內與坐下的,同樣很少。


在頂堡的寂寞山芭地,開在氣派的紅磚洋樓,是老闆自己家,目前經營餐酒館。老闆曾在臺北開店,室內空間陳設,和外觀同樣華美,有相當多雜誌選書,包括成冊少見的日文雜誌,來自老闆各地書藏。入夜後,等光打上,點些小食餐酒,坐在泛黃的屋內,與宛如客廳的大片廊臺,像去了歐美大宅晚宴。


古崗的百花咖啡店,也開在紅磚洋樓,原是村民自發籌建的學校,後來在古崗社區幫助下,我們進駐開了百花。像弄民宿那樣,以老件傢俱與漫畫包圍,飲品甜點都有,還有海菜水餃,致敬居民採海菜蓋學校的故事,當午餐也行。室內一窗一位,西曬和煦陽光落在二樓廊臺,能坐上一下午,接著去附近看夕陽。


經營懷舊服裝出租的甄洋樓,隱身在金城鬧區,是棟新修復的白色洋樓,雖然沒有一般洋樓的好視野,但鬧中取靜,出去就是大街。二樓有數百套可供租借的東亞懷舊風格服飾,能租一套走到大街上行走旅拍,洋樓裡也有些攝影佈景,也能點些茶飲坐下。


歐厝的歐陽鐘遠洋樓,是金門第一棟, 在民宿附近,我們便租下作攝影棚,拍照,租場地,也辦活動。這棟洋樓裡外都特別,立面是氣派山牆,廊臺開在面北隘樓側,面著燕尾與綠林景色,屋內攝影棚有好採光,總是光灑滿屋,尤其精緻的木屏堵木雕,我們活動講座總依偎這面牆,瞬間成為氣場滿點的沙龍。


街屋與戰後房子小店


還有一些,則是軍管時期興建的街屋,以前大多是為阿兵哥服務的商店,或是戰後的房子,隱身在城鎮裡。


杉杉食堂,就開在瓊林大街上的小店屋。為了軍事考量,這條路將瓊林一分為二,現在還有雜貨店、理髮廳等老店。杉杉食堂開在大街頭,一間修復後的小店屋,有可愛立面,與戰後許多金門民居會有的彩磚與地板 販售島上少有的全蔬食料理,各式各樣的食材與品項,來自老闆們豐富的南亞與東南亞經歷。


耐心有限公司,這間早午餐店,則開在金門小巷盡頭,世間非常吸睛的戰後小洋房。有可愛的小前院,屋內則有南部小店的好採光,與戰後常見的牆壁面磚裝飾,混雜著各種風格的古物擺設,相當可愛。店裡販賣義大利麵、自製麵包與健康餐盒,當午餐或下午坐坐,都是不錯選擇。


狗窩比薩,則開在一間戰後常見,有古厝格局的水泥老屋。有個別緻可愛的小院,室內不大,座位也不多,但濃濃的地中海風、手工感明顯色彩鮮豔,與老屋的素樸並不違和。這裡比薩薄皮而焦脆,口感很好,湯與麵包配餐也很好吃,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導覽都不好找的小巷弄裡,會藏著一間小店。


東半島的咖啡小店很少,浯日咖啡是我們到山外坐下的必訪。開在整排以前作為工業商辦的街道,至今還有牛肉乾的工廠在這。內部是簡潔白皙的日系風,咖啡與甜點由兩位年輕人經手,是東半島開設最久的小店之一,山外許多年輕人,都會在這工作,也時有當地居民路過外帶,其實非常在地。


無論去哪,我都會看看有沒有古物店,總想帶回不是經過設計的那些老東西,九五一四就是這樣一間店。開設在這樣的陽翟大街上,是電影軍中樂園經過美術再現,佈景留下,地方政府引入店家進駐,九五一四也是其一。有許多闆娘四處收來的老件,若想找金門或軍事元素的老物,這裡會是好地方。


和古物店一樣,獨立書店既呈現負老闆的價值觀,也反映部分的地方觀點。開在後浦城隍廟附近巷弄的蓊蓊書店,有著戰後老宅光線充裕的簡潔日系感,選書在島上獨樹一格,從詩集、文學、女性主義、離島與社會議題都有。店內咖哩飯與炸雞相當有名,是金門藝文活動的核心場域之一。


村復號這間在地物產選物店,也有類似意義。開在傳統市場附近,由許多長期關心金門文化傳統的人們經營,搜羅與金門在地、永續價值觀理念的物產與設計商品,從獨立小農產品,社區果醬,到呈現傳統陣頭的平面設計,小作坊工藝,若想買些有點想法,特產感沒這麼濃的自用送人,這裡會很合適。


山海與湯水


我很少寫吃的,一部分因為吃的偏頗,沒有立志成為美食家的那種意圖博覽。一部分是不太懂怎麼詮釋舌尖味覺,也可能是寫吃的人很多,所以不太需要,所以這裡寫的,也許偏門,也可能未必到位。


金門食物大致分幾類,第一種屬於閩越在地,金門本地家常菜或小吃。第二種是戰後國軍進駐後,東亞大江南北帶來的影響與各種菜系。第三種是數十年來,受台灣、海外影響,這部分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。


金門本地菜,鑲嵌在閩南文化圈範疇。而閩南人的飲食,一部分來自閩越山海豐饒的物產,一部分則來自四方影響,無論來自北方與吳越,還是南方的南粵與海上。


料理核心所在,是食材,交通不便的古早,易及性很重要。閩越平原不多,卻是山海之國,大量山產、尤其海鮮親近而易取。金門孤懸海上,海洋成分更多,海產處處烙印在本地食物中,攤開傳統菜餚,大量由海鮮組成。


蚵仔是閩越常見的海產,同樣遍佈金門的海岸潮間,透過海流日照,自行生長,蚵民再採收即可。養殖方式是閩越一帶傳承已久的石條養養殖方式,而不像雲嘉一帶用掛的。金門蚵仔沒有雲嘉一帶那樣碩大飽滿,小小的,卻多了點海鹹味,吃起來的口感與味覺與台灣相當不同。


在金門,蚵仔能拿來炸、拿來煎、做湯、配炒麵麵線等主食,與各式各樣做法,許多人從小吃到怕。蚵仔作為菜餚的變化,用料也比台灣來得揮霍。


比如蚵仔煎,金門稱蚵仔餅,往往高密度、遍佈整區的,而不只是局部用,用蕃薯粉,也與臺灣不同,加上鹽蔥蒜與芹菜,煎好的表皮微黏酥脆,然後配上一解油膩的番茄醬。也能拿來做蚵嗲,配上菜等,襯出蚵仔鮮甜,是金門的必吃小吃。


許多炒麵、麵線、炒泡麵甚至稱作「七餅」的潤餅,都有蚵仔,如畫龍點睛般襯出一種鮮味來。少了蚵仔,就會略顯黏膩。蚵仔也能成飯,將蚵仔曬成乾,配上香菇、五花肉、油蔥蔬菜甚至蝦米,口感像海鮮味更重的油飯,常在廟會喜慶等出現。


蚵仔屬於潮間之外,花蛤則屬於沙灘。每年六月前後數月,南側海灘都會有人在岸邊挖花蛤。花蛤比蛤蠣略小,肉本身小而乾扁,並不出彩,但作湯油炒,相當鮮甜,前者當飯後或早餐,清爽醒腦,後者作醬汁配飯,有種特殊的鹹與微甜,非常下飯。


除此之外,還有時常被賣到對岸、價格昂貴的黃魚,配酒配飯都相當適合的高粱嗆蟹,以及在地特色的佛手蘿、沙蟲等,都能嘗試一番。


據考來自馬來西亞的芋頭,因為南洋貿易,在閩地歷史上很早出現。在金門,芋頭家戶常見,有油炸、燉煮各種做法。尤其烈嶼出產的芋頭軟嫩順口,沒有一般芋頭的那種強烈的節理感,特別有名。


湯水是閩菜主旋律,有人說過,粵菜是將湯做湯,而閩菜卻可將湯做主食,可見閩人對湯水的重視。在金門,家常菜也有許多湯湯水水、介於湯跟菜之間的菜餚,比如豆乾蒲,燕菜等,配料豐富滿溢到可能直接吃飽,已不能當作純粹的湯來看待。


豆乾蒲是由類似豆皮的條狀,與各種乾貨、鹹魚組成。湯沾染食材的鹹味,雖略嫌,但特別好喝,我尤其愛吃吸飽這種湯水的豆皮,略帶鹹味非常順口,上癮的魔力接近純鹽的洋芋片。


相對來說,燕菜健康多了,是由筍、肉等多種食材,刀工切成細絲燉煮而成,味覺口感豐富,湯頭汁鮮甜與多樣,是金門宴客必備,雖然豐盛,但清爽而不累贅的菜餚。


然而,許多戰前就有的、真正的「家常菜」,比如七餅、豆乾蒲、燕菜、胡椒包或蚵仔餅等,往往隱身在金門人自家與傳統宴席中,少數有做的餐館,往往一桌桌賣,觀光客不容易接觸到。


粥與炸物


閩人嗜粥,但不是現在常見的廣東粥,而是看得到米,比較接近台灣人想像的鹹粥。豬滷汁調味的湯頭,以及胡椒、芹菜與油蔥的調味,豐滿而不油膩,配料沒有廣東粥多,但也便宜許多。


而金門的廣東粥,又稱粥麋,熬製後米水合一,往往不見米粒,吃完整碗像喝完碗濃湯,肉、蛋、魚、豬肝與魚丸等配料極多,飽足感非凡,就像閩地湯與麵一樣,配料往往不只是配料,反倒主食反更像來襯托的。許多金門人初到台灣吃「廣東粥」時,往往懷疑自己點錯,反過來也是。


廣東粥一鍋鍋現煮,現煮上桌,往往需要攪拌許久才能入口,建議現吃,才有最好的口感、鮮甜的湯頭與起鍋的醒腦感,外帶會大打折扣,尤其秋冬當早午餐吃非常舒服,與蚵仔麵線一樣,沒有一般早餐常有的油膩與擔。


廣東粥也會配燒餅油條,一同入口。燒餅由戰後北方人帶來,而油條,能摘成一段一段,泡下粥就吃,酥軟口感與廣東粥絕配。若你希望湯頭維持清爽,建議沾一下別久泡,我自己最後再沾,先喝滿一碗熱粥。


由於歷史上的海貿繁榮,閩南與金門的菜餚,就像日本神戶一樣,身深受海外影響。從小吃到大的主食如馬鈴薯、地瓜、花生等,就是大航海時代後,閩人與呂宋西班牙人透過貿易時引進。


這些食物抗旱、耐鹽,能在惡劣環境生長,對海貿被帝國限制、耕地有限的閩地來說,成功挽救糧食危機。充斥金門食物的香料乾貨,比如很多菜餚都要加一點的胡椒粉,也來自南洋貿易,少了這些,就是完全不對味。


金門家常菜還有個特色,就是炸物特多,從魚蝦、菜肉到地瓜芋頭,往往裹蕃薯粉,厚厚粉皮中,食材鮮甜與口感留存,再配上家戶不同沾料,就是完美家常菜組合。每次祭祀前,老人家冰箱都會塞滿各種炸物,彷彿每種食材都能油炸。這些炸物,許多肉羹麵店、蚵仔麵線店,都能吃到,有時並非為了麵,而是因為店家的炸物。


其中,有種炸物叫「鹹粿」,在後浦貞節牌坊旁有販售。看起來像蘿蔔糕,但口感更緊實,內裏彈性,外殼微酥,可能因為柴燒爐灶,有難以言喻的香氣,搭配店家自製辣椒醬,一直是許多金門人回鄉時的必吃小吃。



軍隊影響下的麵食


金門飲食還有個來源,來自大量國軍撤退登島後,來自大江南北各種做法,與突然冒出的口味需求,短時間湧進各種東亞元素,使金門雖然只是小島,卻有城市飲食的複雜來源,這是金門食物的特殊之處,就像同時代的香港與臺灣。


軍隊帶來的影響,其一是食用牛。閩人農村社會裡,基於生產與信仰,食牛是禁忌。但現在的金門,牛肉乾有名,牛肉麵名店城群,還發展出各種「全牛料理」、「溫體牛肉火鍋」也比比皆是,還遍地食用牛,禁忌依舊普遍,但也肉眼可見的逐漸淡薄。


和台灣眷村一樣,牛肉麵店往往圍繞著軍隊人流。鄰近太武山的山外一帶,受軍隊影響相當濃烈,比較好吃的牛肉麵,也集中於此,大多紅燒少有清燉,麵屬於老店那種手工渾厚,和閩人愛用的「黃麵」不同。


牛肉麵店,通常也會有閩人家常傳統之外的鍋貼水餃。表皮往往偏厚,肉餡味道很夠,也偏大顆,和現在許多水餃店略小、薄皮、肉餡氣味不太顯的特性略有不同,加上不可或缺的滷味拼盤,就是完整一餐。


軍隊帶來的影響,還有炒泡麵,泡麵加上各種食材,就能形成一道道物美價廉的美食,就像韓國的部隊鍋,是阿兵哥、觀光客的最愛。每間店,每戶人家都有不同做法,有重鹹清淡,加維力炸醬或不加、甚至加軍用罐頭做湯麵,各有擅場。








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