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金門的軍事廢墟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2024年11月9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更新日:1月6日


於是,金門不只有金門人的金門,還有「老兵的金門」。


金門是嬰兒潮世代台灣男性的集體記憶,總有許多人說「我在金門當兵」,濃烈的軍旅情感,投射著島上軍事遺產。



然而,這也使得人們提起金門時,往往只想到戰地與衍生意象,例如前線、危險,老兵記憶,兩岸政治。


在此之外的豐饒,老房子,無人的海,國內第一等的夕陽,往往淹沒在「戰地」標籤的意象巨流。




於是金門對很多人來說-尤其年輕一輩,似乎只有涉及戰地的過去,只有政治與紛爭,如果只有回憶,只有離世代趨勢遙遠的價值認同,眼前這些金門「遺產」,就會逐漸被人忘去,


不同世代,各有他們認為值得嚮往的存在,豐饒的金門,也不該僅限於這些標籤,因此,這些軍事遺產,與我們現在與未來的生活,有何關聯,有何可能性,是至關重要的事。



金門的閩南老宅,雖也處處廢墟,但祭祀與認同還在,老屋需求也與日俱增,民宿自住都好,那是幾百年來生活扎根的自然而然,由下而上,


但軍事廢墟,就不是這一回事了。


本地人對軍事遺產感受複雜,認同最多的老兵,大多不在這,在生活上,軍事設施為了戰爭考量,更考慮視野與防禦,無盡濕氣,冷冽北風,高昂的維護成本,沒有講究風水自然的民居舒適自在。


除了展示與儲酒,使用上不容易,尤其那些連海景都沒有的地方,互動少,意義薄弱,維護也就更難了,這都是為什麼,金門軍事廢墟會這麼多的原因。


相比閩人民居,軍事廢墟從使用到維護上,也更為困難,他沒有社會,也難融入生活,他從一開始,就是國家由上而下給的。




讓我想到,金門的明帝國城防遺跡,也是如此。開國即鎖國的大明,也在島上興建海防,遷徙軍戶駐紮,金門城許多姓氏,例如「成」姓,像戰後留在金門的北來軍人,來自東亞大江南北。


於是,就像明帝國覆滅後,金門城走向衰微,冷戰結束後,金門龐大的軍事遺產也跟著失去意義,也就戲劇性的頹敗,無人問聞。



話雖如此,廢墟有時反而最美。


有時我們感慨,修了以後,少了某種靈光,因為修復總無可避免的刪除時間,也許在美感之外,既不舒適,無法使用,但時間緣份的廢墟美感,確實獨一無二。

這樣子的廢墟意義,部分屬於自然之美,尤其軍事殘跡,為了視野防禦,往往直面北風海潮的自然侵蝕,不像民居那樣迴避,維護成本很高,於是當軍隊撤出,自然畫筆便咨意介入,揮灑人類無法複製的創作。


褪色斑駁的牆,枝葉纏繞的射口,植被猖獗的砲座,碎裂不成整體的結構,春夏盎然,秋冬蕭瑟,不同時節甚至每一年,都是不同的視覺美感。


介於人為與自然之間,介於現下與想像的可能過去之間,不只是自然景觀,也不只是人為建築,屬於獨一無二的視覺景,並以明顯的速度更迭。




廢墟另一面,則是有意之外的歷史殘存,意外留存了。


修復無論如何,都是一種詮釋,而外於意識揀選的「歷史書寫」,有時所留下的豐饒,更能讓人更觸發回憶與想像:軍營留下的小兵字樣、海報與各種殘留,都體現這種廢墟的「人為自然」。



這也是為何,許多人更愛廢墟,也許髒亂難行,發草還要帶鐮刀,走一走崩落,但這種介入前的美與記憶靈光,總讓人無法拒絕。


最美的樣子,就在終將消逝,無法留下的頹敗過程中,人們追逐的,是每個廢墟的獨有青春。
















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