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老戲院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2024年11月2日
  • 読了時間: 2分

在金門,曾有與小島不成比例的戲院數量,直到現在,仍有殘存依舊。



這是因為,島上曾有大量駐軍,早期交通不便,準戰場的金馬,管制也很嚴格,阿兵哥放假,不像現在想回台灣就回家。


因此,雖是鄉村小島,卻有城市人流,有軍營的地方,往往就有商街,食衣育樂,自然也有戲院。


單純本地社會是養不起戲院的,但有上萬大軍就可以,於是。除了後浦、沙美、山外這些城鎮,連一些軍人消費發達的鄉村,也出現了戲院。


只看數量,你還以為金門是廈門這種大城,像掏金浪潮的小上海九份,都是歷史意外的一瞬之光。



隨著軍人離開,這些戲院也與失去人流老街一同沈寂,經年累月,這些沈睡的戲院,最能表現廢墟之美的靈光。


坑道包圍而緊迫,但比較像身在山中的自然感,人為成分有,但不是最凸顯的。


而海濱廢墟,即便碉堡巍峨,但你往往更容易被蔚藍大海吸睛。


相較之下,進入戲院這樣的廢墟,是深陷在完全人為之中。「純粹人為卻被時間雕刻」,是戲院有別於其他軍事廢墟的最大特點。




還在的戲院不多,留下的大多屬於John Ruskin一定讚頌不已的廢墟存在:


殘存的進口設備,平面與逃生路線圖,各式各樣的軍事標語,不知誰留下的羊娃娃,驚悚的羊骨。



大小不一的窗,如設定好的光圈,或大或小側映在排排編號,行伍般排列的木造老電影椅上,讓戲院沒有其他廢墟常有的那種空蕩,只論視覺,似乎人聲鼎沸。


光影滲入,斑駁屋內,無法以設計再現的幽靜氣息,美感獨一無二,屬於來金門必須體會的一種感受。



相比據點、碉堡,戲院是各種軍事遺產中,深刻鑲嵌金門人生活的其中一種,因此戲院記憶,除了老兵,也有金門本地人。


真正經歷過的人來這,回憶就像年輕時的歌,校園的氣味一樣深刻,比起一些面目全非的修復,或整個拆除徒留立面、展示的敷衍,這種狀態也更容易激起社會的集體記憶。




沒經歷過的人來這,也很容易折服在這種空蕩荒蕪的殘存美,進而延伸基於想像的各種歷史。


每次帶人來,許多人都覺得,純論美,戲院是最前面的一檔,因為他既是純粹的人為,又遠遠超出人為。




然而,老戲院的靈光,始終危在旦夕,島上的戲院保存,往往聚焦外觀與建築,不太看重室內的的場所感,甚至認為,只要留下立面就可以了。


時代與時間縱橫交錯的劇場,始終躲不過貌似理性清晰,其實時常遺失敏銳的線性剃刀。

Comentário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