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磚石巧工的民居聚落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2024年12月23日
  • 読了時間: 7分



成片老屋古宅,於是許多朋友說,金門是離島,但又很不離島。


印象中的離島,遠離人煙塵囂,誘惑往往來自自然素顏,而非人為胭脂,比無澎湖、綠島與蘭嶼的海,不是說那裡只有海,而是對多數人而言,更多的印象是海。相形之下,金門的誘惑面容卻是滿滿人為,除了爭奪打仗,更多是海陸文明交匯的上百年積累


紅磚灰岩,燕尾馬背的閩南古厝,就像町屋之於京都,是金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,這種房子,散落金門村頭巷尾,往往線條繁複,豔彩樸實並陳,大厝小宅各有特色,小小島上就有上千棟,看也不看不完。


金門的閩南民居,是與廈漳泉接近的閩南豔紅,差別在於金門大戶人家少,規模偏小巧,較少像泉州近郊那樣,時有三落配護龍的大戶。


這種閩南系民居,臺灣也很多,但也許因為石材遍地,或技術原因,金門民居普遍比臺灣高聳,建材也有別。花崗岩石的房子,金門到處都是,但在台灣,花崗岩則相對珍稀,用壓艙石運來,多為大宅廟宇所用,一般民居較少。


其實,這不只是金門特色,而是閩南一帶都是如此。這裡不乏良石,也有精湛石工藝,金門島向下挖、往海邊跑,都是花崗岩,太武山就是石頭山。差別在於,金門本地較為粗黃,相對廉價,泉州產的白而潔淨,斑點少,相對珍貴,許多大戶人家,都會用島外運來的石材。



東亞民居以木造為主,紅磚石材使用並不普遍,因此閩南民居大量使用石材紅磚,像環地中海國家一樣普遍,其實相當特別,不免讓人聯想到大航海時代的海上影響。


石材有環境因素,不難理解,但大量用紅磚,原因就眾說紛紜。在東亞,紅磚不是沒有,只是並非民居廣泛常用的建材,唯有閩南是個特例。


地中海沿岸,紅磚被廣泛使用,許多歐洲名城,例如葡萄牙與義大利的海岸城市,都是紅磚遍佈,不分官民。於是有說法是,透過月港貿易,許多閩南人去了呂宋,受西班牙人影響,然後像二十世紀洋樓一樣,文化輸入回老鄉,在民居廣泛使用,就像金門話「錢」的發音,來自西班牙語「里爾」的發音。


燕尾與蜿蜒屋脊組成的天際線,張揚浮誇,蜿蜒優美,像葡萄串珠連綿。是閩南民居的門面,也是金門鮮明印象與縣徽。



扶搖直上的屋脊,有著海納天空、柔和蜿蜒的弧度曲線,滿佈民俗文化意義泥塑繪製裝飾,有數不完故事與文化意涵,有些還會有騎射姿態、鎮煞用的瓦將軍,與燕尾、留鳥與藍天一同成為最美的仰角構圖。


和紅磚一樣,民居屋頂如此普遍浮誇,在帝國境內也不常見,但離開帝國、出海往南,卻是東南亞一帶常見的天際曲線。




沒有燕尾的民居,則是圓形馬背,一般用在規模較小的民居。張揚不及燕尾,但另有一種優雅懷古,尤其斑駁破舊、時代痕跡明顯的。


燕尾馬背之外,廟宇則是高聳的八字規多邊形山牆,用以阻煞,民居不會用。黑色大體上是宗祠,是扶搖直上的整片黑牆,從外觀用色,就能看出屋子的用途。



外觀的繁複不僅限於天際,許多閩南大厝,裝飾遍佈全屋,爭奇鬥豔,細節精緻,背後是東亞神話與故事,往往有教育警惕或鼓勵意義,想看完每棟裝飾、弄懂意涵,沒有來個五趟十趟,是沒有辦法的。


「如果你有一棟房子,你會想要怎麼樣的象徵性裝飾呢?」其實不外乎美學品味,價值追求,群體認同。有些品味像房裡的樂團海報,屬於屋主自身美感契合。有些品味則建立在具有階級意識,少不了給別看,洋派的天使,富麗堂皇的花磚,近似於臺灣建商的言必巴洛克,在張揚財富的閩南一帶,都屬於這種「品味」。



有些裝飾則是價值追求,像臺灣小店常見的彩虹旗。傳統裝飾的追求,大多是求官求財,求福求榮,或者是漁翁山水,尋求隱遁。這些追求佈滿在門楣漢字,門堵泥塑,內外木雕,以故事隱喻或直白的方式呈現,有時還會使用閩語發音的諧音。


群體認同的裝飾,也伴隨記憶與神話,比如姓氏認同的郡望,家族起源,出洋故事與宗教認同,甚至當代政治,同樣的中華民國,有旗幟不同的五色旗與青天滿地百日紅,藉由這些裝飾,能看出這一家,這一村的各種認同歸屬。



這些裝飾的形式,有磚瓦、泥塑、木雕石雕與壁畫漢字不等,閩南一帶的泉州、晉江、惠安等地,貿易發達,易受海外影響,工藝傳統發達。金門的建築裝飾,充滿這些閩南精緻工藝的蹤跡。


金門民居的石雕裝飾,相當精巧,從房子的基座、門廊、門旁石獅子都可見到。閩南的石工藝重鎮是泉州近郊的石獅一帶,馳名東亞,堪稱閩越風土。其中,有名的泉州白石,表面斑點較一般花崗岩少,相當珍貴。


泉州近郊也是閩南木雕工藝的技術核心,臺灣富商大宅廟宇,時常聘請師傅過黑水溝,因此金門的木雕同樣巧工繁複,色彩出樣,由於金門民居基底多為石材,木雕主要出現在房子內外樑柱門扉。



閩南木雕,往往上紅底金漆,相比臺灣因為技術或日本影響,鮮豔得多,時間久了,斑駁感美極,很多都能單獨做文物保護。例如我們經營的「莿桐寫真館」(歐厝「歐陽鍾遠洋樓」),大廳的木屏堵就是,我們將他用作展演背板,堪稱最奢侈沙龍。


攝影:陳彥霖
攝影:陳彥霖

泥塑裝飾,則散落在建築正門兩旁牆堵、立面高處、屋脊燕尾這等處,滿佈鳥獸植物與文化典故,與木雕構成立體裝飾大宗。泥塑也常出現在洋樓,題材也有更多外洋元素,例如大象、印度兵等殖民地風情。



裝飾佈滿的小小天地,雖然材料與工法各異,但不變的是多元文化,陸海兼有的豐富題材,反映閩地多元文化混融的特點。


有些裝飾,來自閩地本土風土人情,水生動物,就與海國閩南相得益彰,或常見的老虎八哥。有些來自南洋,熱帶水果、獅子大象、或像泉州開元寺那樣的印度色彩裝飾,與閩南語的羅馬字。有些來自家族興達,人丁興旺的追求,符合儒教價值觀。有些則是屋主人生追求,例如隱遁世俗的漁翁。這些象徵簇擁在小小天地,一格一世界。



繪畫則常出現在大門兩側、門樑高處與大廳左右,有大有小,大到牆面,小到門扉木樑一片天,呈現某種故事的場景輪廓。



漢字書道,則常見於大門周邊,內牆與廳堂,金門人的漢字筆觸甚美,尤其逢年過節,我們會自寫春聯,典故吉祥話,與古門牆面等互為龍鳳,是自成一景的拍攝主題。



二十世紀初期,金門流行起日本花磚,稱馬約力卡磚-來自西班牙地名,由日本仿製地中海風格燒製而成,是閩越海通後出現的舶來品,台灣也有,但不如金門普及。


花磚價格不斐,是奢華的財力展現。洋樓立面、屋內常見這類花磚,閩南民居則多用在大門左右、前廳與深井兩側,與紅磚白石相得益彰,讓房子更奢華,更有洋氣味。


二戰後,日本花磚稀缺,新的面磚在質感和精緻度上遠不如過去,但大面積使用,仍饒富趣味。有些會用成片白磚,再請師傅手繪,在許多小廟中都能見到。



有時讓鏡頭停留的,時常不是著名遺跡或景點,而是尋常百姓的無數門扉,金門村裡的屋子,也是如此,是聚落中的成串珍珠。


閩人極重門面,往往滿溢裝飾鬥豔。雕飾、漢字與彩繪對排列組合,成就獨立各異的視覺作品,展示這家人的價值追求、品味與財力。


其中,閩人屋子多使用厚重對開的實木大門,許多門前還有高及腰間,線條優美的的「半門」,原木、黑綠藍色兼有,經過風吹滄桑,有無可取代的紋理美,配上蜿蜒屋脊的優雅線條,是最好的攝影背景。


因隨時節,門上還有不同風貌。時間到了,寺廟會貼符,春節近了,有嶄新的手寫春聯,端午是親摘的榕葉艾草,中元月時,則會開燈為好兄弟引路。許多門上還會放盆栽、八卦鏡鎮煞,家戶各有千秋。



民居門上,往往會寫上四個大字「OO衍派」堂號,各有不同。金門村落,往往同姓聚居,整村都姓董,都姓歐陽。「OO衍派」,則來自姓氏的神話與史實來源與重要典故。


前水頭黃姓的「紫雲衍派」,與泉州開元寺的建廟故事有關;潁川陳家揚名東亞,因此姓陳的會是「穎川衍派」,我的姓氏則是「敦煌衍派」,諸如此類,並不意味著我的血緣祖先真正來自敦煌,許多像原住民取日本漢姓,印第安人取西班牙姓一樣,來自現實環境的主被動認同選擇,饒富趣味,背後是豐厚複雜的歷史緣由。



相比門面,一堵堵牆則是聚落裡的低調綿延,吉他般的張揚門面,牆則如貝斯隱遁,不引人注目,但少了大大小小,事後未必記得的他們,一個地方的好感應該會大打折扣。


在日本,各種自然材質的牆,襯上垂柳落楓,居民走過,就是上佳構圖。臺灣不是沒有,但更多來自現代工程,較少自然的紋路質地,而在金門,歷史的牆卻隨處可見。


這些牆有砌法各樣,較經濟的,呈現不平整、歪斜、線條混亂的排列組合構成。較有錢,則相對平整規則,看牆面就知道,這戶人家起厝時發達與否。


這些牆面,是天然的攝影背景,臺灣許多日本興建的公園石牆一樣,不會光亮平滑到喧賓奪主,即便複雜,也總是自然的退縮,各種拍攝主角,都能無違和的鑲進牆面。尤其霧雨春日,濕潤牆面會更有層次,像上薄妝,原本的平緩變得立體。



石牆與紅磚兩旁,上頭排排燕尾,連綿視覺盡頭,有些幾何成棋盤,有些迂迴綿延,從街口望去,縱深非常迷人,尤其拿長鏡頭時,是金門巷弄街景的基本款。


燕尾石牆縱深排排的風景,最具代表性的是山后中堡,這裡像集合住宅,有著棋盤筆直的縱深。特定時節,太陽會從面南盡頭,扶搖直上到燕尾與巷弄間。前水頭「十八支樑」的古厝群、后湖靠山一側、歐厝靠海一側,南北山、西園部分地區,也有類似風景。其中,后湖一旁就是機場,飛機還會循燕尾天際線,低空飛落。



在此之外,金門街巷大多其實是有機無序而蜿蜒的,隨地形起伏,佈局交錯,構成各種萬千鏡頭風景,好繞亂走,但容易迷失,循地址也不一定找得到,


珠山、南北山、瓊林、前水頭、浦邊、歐厝、山后、古崗,這些聚落因為保存完整,又有一定規模,所以充滿這種適合迷縱探險的萬千街巷。


村項照片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Comentario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