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流火
- Dwell In Quemoy
- 2024年8月18日
- 読了時間: 2分

面朝大海的閩越,海上外來宗教與文化輸入,一波波來,影響並不比北方陸路來得少。
歷史上來自中東、南亞的印度教、佛教、拜火教、伊斯蘭教與基督教,都曾在閩地站穩。大港泉州到現在,都還有上述宗教文化的殘餘,而所有外來宗教裡,影像罪深刻廣泛的,莫過於印度佛教。
雖然金門開發較晚,沒有跟上閩越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,但佛教的滲透,仍包圍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二月十九,佛教菩薩誕辰,每年此刻,家戶都以禮敬佛。四月初一,大士爺誕辰,大士爺是源自佛教的神祇,後來成為道教-民間信仰的一環,是菩薩也是鬼王。每年中元普渡都會見他,而四月初一誕辰由沙美大士宮主祀,是金門東半島的盛事。
舊曆七月的中元普渡/盂蘭盆節,是遍佈東亞的共同民俗,印度佛教、東亞道教與各地巫覡信仰不斷混融,形成涉及亡魂、祖先與農收等目的,各有特色的夏日盛典。

他不是一個國家的專屬,也不是一個國家就都一個樣,而是多重文化的交融組合:臺灣跟日韓不同,福建跟江南、越南與黃河流域的中元風俗,也不一樣。
因此,金門的七月普渡,對台灣朋友來說很值得一看,都叫普渡,其實另有新鮮。
金門的七月普渡,沒有統一固定日期,而是各村各地(主要是西半島與大村鎮),都有自己時間,國民黨軍管統治時,曾要求在同一天舉辦,就像迎城隍也曾停辦,被要求化繁為簡。解嚴後,各地就改回原有時間,因此,金門普渡是橫跨整月的綿延盛典。
除了時間,儀式地點也五花八門,從家門到廟宇,從田間到海濱,儀式場景非常多樣,相較於都市化的台灣,金門的舊歷七月在遍佈古厝的村落,與封塵半世紀的自然海岸進行。

金門的傳統民俗是出了名的繁瑣,在普渡的這個七月,你會看到各式各樣、滿桌滿桌的供品。
從白天到夜間,從隆隆焰火到閃爍夜燈,阿嬤提著傳承幾代的竹籃,到廟口與海邊:村民手握斑駁的嗩吶,從早到晚。
師公挨家挨戶,誦經到深夜;人人點燃家門夜燈,為好兄弟照路。夜火斑爛的舊曆七月,是夏天金門的主旋律。

コメン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