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碧山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2024年8月18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更新日:1月3日

和浦邊一樣,東北角一隅的碧山,也是名氣不大,但被低估的一處聚落。



這裡時常給我一種「不成比例的感覺」:小小村子,但有城鎮的洋樓數量與精緻度。人口不多,但在教育與文化層面,也有不成比例的存在感,就像小小的武川與高加索,出了許多帝王將相,傳承陷入凋零的南音,大多都以城鎮為單位,而碧山一個小村落,竟能撐起一個館閣。


也許望文生義,但我時常覺得碧山確實就是小家碧玉。沒有人海排場,沒有頭銜與派頭,但人人似乎都能活得精緻,從居家到藝文,從洋樓到民宅,整個村子就像一群精緻的大小家族,編織的一方天地。



碧山人主要姓陳,來自泉州深滬,據傳蒙古帝國時期,先祖曾位居帝國高位,但因政治挫敗,舉家乘船逃離原鄉。由於深滬背靠著「碧山」,於是有了此名,就像移民花蓮的四國人,取名原鄉河川「吉野」,戰後又被改成贛人(江西人)的原鄉名「吉安」一樣。


碧山洋樓棟棟經典,從住宅、學校甚至宗祠都有。最廣為人知的,是陳清吉洋樓。陳清吉在新加坡貿易致富,是當地重要閩僑,在廈門鼓浪嶼設民信局,回家鄉促設學堂,興建大宅。這棟洋樓1933年完工,由安與本地工匠興造設計。

戰後,國軍佔用這作為幹部幹訓班近三十年,閒置廢棄許久後,因電影「軍中樂園」拍攝,簡單修繕,成了少數還能入內看看,爬上二、三樓的廢棄洋樓,比起用料乾淨,斑駁殘存不多的完整修復,離廢墟一步之遙的狀態無疑最美,陳清吉因此獨一無二。


陳清吉洋樓有完整大前院,與百年雞蛋花老樹,依偎洋風牆邊,和古崗的「董允耀洋樓」一樣,自成獨立一區,規模是島上最大的等級。日本面磚堆砌整面牆,南洋西洋風情的人物動物元素泥塑,牆前的突出陽台區,能放上一張大桌沙發,眼下是綠蔭磚牆圍籬的院落,夏風冬陽在這坐著一定很愜意。正門周邊,用英文寫「團結就是力量」,也引用東亞經典,不同文化的融合碰撞,相當有趣。



走入屋內,同樣是花磚成列,吉祥象徵的八角地磚,深遠的天井就像大稻埕大宅的院落,直上二樓,是日光滿溢的陽台,鐵窗綠繡滿佈的鐵窗,遠景則是窗外的樹與山景,是金門洋樓的經典畫面。



陽台兩旁三面透光,爬滿榕樹根,則是廢墟景的另一經典,只是每況愈下的屋況不知能持續多久。圍著天井的二樓廊道,有著精緻泥塑裝飾。再往三樓,高度不高的閣樓,往外就是屋頂了,可以從非常近的位置,看到正門立面的泥塑獅像。



碧山另一經典洋樓「陳德幸洋樓」是碧山最早一棟,陳德幸也在新加坡致富,熱心地方公益,是碧山睿友學校負責執行的籌辦人,是村史重要人物。相比陳清吉洋樓,這棟袖珍很多,但立面精雕細琢程度是碧山之最。刻畫來自世界各地,傳說與真實並生的各種動植物,從大象到鳳凰,從金魚到閩語發音有「招財」意涵的芭蕉,非常有趣。




立面一樓用了許多紅磚,二樓泥塑部件、廈門購回的構件、飾帶般的馬約利卡磚的排列組合設計,很多洋樓都會,但美感效果各異,而陳德幸洋樓是我認爲美感最好的一座,尺度恰好,貴氣但不過分張揚的優雅。


唯一修復可參觀的,是「睿友學校」。和許多學校一樣,也是南洋閩僑創辦,辦學嚴謹,鄰近村落許多孩童都來就讀。現在看到的洋樓,主要是主體校舍,正面山牆的南京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民黨黨旗並陳,表現許多閩僑的政治認同,一旁的印度樂儀兵與警察,來自英屬南洋殖民地的社會現實,構成睿友學校鮮明的立面印象。


最特別的洋樓,是陳氏小宗宗祠,民居學校很常見,但宗祠-全島只有這裡與陽翟的「永昌堂」是洋樓,二樓還用鋼筋水泥仿傳統木柱,支撐整棟屋子。這座五腳基洋樓形式的宗祠,有個前院,立面是素雅的洗石子,有著花草與象徵「賜福」的蝙蝠泥塑、馬約利卡磚點綴外觀。屋內的祖龕木雕,用了精緻的金色漆料裝飾,寫著「平章事」與「元賜進士出身陳德宗立」,指的是蒙古帝國時位居高位的陳德宗,因政爭後代移居碧山的故事。



在碧山亂走,既有小巷,也有寬闊大路,鑲嵌大小樹蔭。居民些許,觀光客不多,眾多的廢墟保留著殘存靈光,有種寧靜寂寥,但沒有到破敗荒蕪的感覺,所以這裡走起來,有著類似浦邊、歐厝、南北山,那種有別於展示的「真實」,像沒出現在觀光案內上的日本農村。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