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浦邊

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Dwell In Quemoy

論觀光聲量,浦邊出名,不僅不如山橫、水頭這些國家公園完整保留的村落,也比不上擁有陳清吉這種大洋樓的碧山,然而講實在,這裡是完完全全被低估了。



浦邊在島東北,臨海而居,貿易交通都方便,潮間帶也豐富,有海田滋養的大片蚵田。而且地形平坦,淡水充足,「種山」的農耕條件好,是歷史悠久的金門,開發較早的地方,有史前文化出土,被宋蒙帝國記載,清國晚期下南洋,許多人也去了菲律賓與日本發家致富。



因此,浦邊湧入許多姓氏移民,現在最多姓何,再來是周,聚落規模不小大房子挺多,閩洋皆有。從十九世紀初期留存至今的三落周宅,到出洋閩橋修建的數棟何家大宅,以及海通後出現的滿村洋樓。


浦邊不是城鎮,卻是島上洋樓最多的地方之一,較多是清國出洋的何式族人興建,大多去了菲律賓,也有在地經營商賈致富的。然而,相比前水頭,這裡洋樓大多成為廢墟,或是還有人住沒對外開放,村裡缺乏小店或展示館,因此常被遊人忽略。


最華麗的是「碧月軒」,花磚與泥塑勾勒排列的背面風景,非常美麗,由於正門在巷中,為了彰顯財富,敞開的背面反而富麗堂皇。



水邊的「何肅闕洋樓」,在金門經營油行致富所建,背村面水,前圍庭院,景色很好,立面二樓用了大面積紅磚,有種英國人殖民地洋樓的那種閒適氛圍。



「何肅點洋樓」則是經營雜貨店致富,由於持續開著商店,還有人住,生活感相當好。「何敬永洋樓」由菲律賓閩僑建的,規模挺大但外表相對樸素。其他數棟洋樓,規模沒這麼大,裝飾也未必華麗,但都可能在村裡閒繞時遇見,是村裡風景的鑲嵌寶石。


每去浦邊,我還會去淡水豐沛的水道水塘晃晃,從「劉澳風獅爺」位置看去,水塘,聚落與遠方太武山,或從何肅闕洋樓的水域對岸看望,由近而遠,有金門少見的水鄉澤國。



再往海濱,是名聞遐邇的浦邊蚵田,與成排軌條砦。這裡面向著金門島另一端的古寧頭,不像南山、上林那樣大片出海、面對對岸且常有遊客,而是更安頓與寧靜些。


蚵田旁的海岬,有座海防據點,沿蚵道走到海床深處遠望,會以為是座海上孤島,如海上孤城,像法國諾曼第聖米歇爾山的縮小版。走上荒煙蔓草的據點,是兩百七十度的環海,有著深入海中的視野與無盡寂寥。






相比珠山、水頭,浦邊無論閩式大宅,還是洋樓都並不遜色,但要不沒修復,要不就有人住,沒有什麼為觀光而開放的景點或店家、民宿也少。




因此這裡的生活與廢墟感濃烈,生活器物不為展示服務,殘磚片瓦危險,有著引導時空跳耀的誘惑,比起修復乾淨的村落,留下更多生活餘燼的引思懷想,與混沌雜亂的真實感,這些特質,讓浦邊與主流觀光絕緣,卻適合探險亂繞以及攝影,跟古崗、歐厝、南北山這些有點像。



 
 
 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Kommentare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