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山后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3日
  • 読了時間: 3分

很長一段時間,金門給人的印象,除了阿兵哥,就是由團客旅遊塑造,其中「山后民俗村」就是金門島閩越生活文化的代言人,無論跟團從軍,基本上都不會錯過這裡。


早在軍管時期,這裡被政府介入整修,當作民俗觀光景點,與「毋忘在莒」、「古崗樓」這些地方一樣,成為金門早期的觀光印象,近二十棟閩厝工整橫列,自成一區。



其實,民俗文化村所在的中堡,只是山后聚落一部分,另外兩區「頂堡」、「下堡」,仍住著許多居民,像島上村子一樣有機迂迴,與民俗村的工整大相徑庭。


中堡這區房子,是清國晚期時,海外閩僑匯款「計畫」興建而成。在普遍出洋的閩南,並非孤例,有名的泉州南安漳州寮蔡氏古宅群,也是這樣蓋起來的。


金門閩僑出洋,大多下南洋,而山后王氏族人,則去了日本。日本「大政奉還」後,王明玉(國珍)去了日本,在神戶致富,成為當地閩僑首領,並與後代成為孫文革命的重要支持者,是同盟會的創始會員。



王明玉發家致富後,衣錦還鄉,發現鄉里人口多,於是在中堡這個風水學上的「獅子弄球穴」,規劃包含住宅、學校與宗祠在內的二十棟房舍組成的新式僑村,一蓋就是二十五年,直到1900年才完工。


由於計畫而造,從形貌,材料到格局,水平都相當一致,用了大量對岸運來的泉州白石、漳州青石、福州杉木等建材,房舍規模高大,裝飾精美。「王敬祥宅」有精緻的木雕與交趾燒,尤其前廳木柵門極美,現被規劃成金門喜慶展覽館。中堡也規劃了鄉塾,傳聞能在這看到旭日東升,叫「海珠堂」,展示著王家在日本發跡,參與孫文革命的故事。


王阿婆蚵仔煎內用大廳區,在神桌前,兩旁高掛先人肖像,而你坐著吃蚵仔煎,很多臺灣朋友不習慣,但在金門,神明-祖先崇拜,與生活緊密相依,祖先彷彿從未離去,就像把祖先埋在家中的排灣族人。


中堡大多是二落大厝,而在主屋前,隘樓連綿,為了防盜安全,還會圍成類似前院的空間。我特別喜歡這一區域,比起屋內天井,這裡冬陽更暖,夏夜更涼,前院有牆包圍,也較有安全感,可惜這裡變成來來往往的穿越區,只能用想像感覺。


由於大宅整齊排列,因此隘樓門與大宅的連綿牆面,下深巷,上燕尾,無論從直從橫哪個角度,只要構圖乾淨,一人走過,都是縱深感與故事性很棒的巷弄街景。也能爬上後山,山下成排老宅盡收眼底,遠方大海,日出時從海與成排燕尾中,許多人稱之為「滄海懸珠」。


中堡之外,頂堡、下堡這些原本的聚落群,巷弄有機迂迴,遊客稀少,比較有生活感。偶爾看見村民坐在屋外聊天,晒晒衣服什麼的,比較像古崗、歐厝、南北山這些村落,和觀光展示色彩強烈的中堡,互為表裡。



來山后民俗村,通常會搭配北邊高地的獅山砲陣地,也就是「鎮東坑道」一起看。是國內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,坑道深入獅山中,長五百多公尺的花崗岩層中,有砲操表演。山旁有一小路,迂迴上山,有處廢棄營區,爬上懸崖山邊哨點,能遠眺眼下的馬山沙灘海灣,像抹蜿蜒白玉,與遠方泉州南安的山巒。



山后附近,鄰近的「獅山海灘」、「寒舍花」等,地形忽高忽低,蜿蜒曲折,海岸有收有凸,穿越重重小路才會到,有類似西南角一帶的遺世獨立,只是這裡內海感明顯。





最新記事

すべて表示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