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日落的歸宿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1月6日
  • 読了時間: 5分

金門夕陽之多,各有千秋,於是該煩惱的,不是有沒有夕陽,而是去哪看夕陽。


金門與烈嶼不大,但橫跨閩南外海,加上地景變化,因此日落景色,也隨地點千奇;季節不同,地點也隨之有別,即便同一處,日落角度不同,就成了兩個世界。


金門島西南,從前水頭到古崗一帶,面西望海,山海環抱海灘,高高低低遠離塵囂,有連綿的夕陽秘境。



前水頭附近的茅山塔,是360度的環景夕陽點。塔在一座小山,視野很好,閩南第一大河九龍江出海口,救在眼下,是古代漳州月港、與現在廈門出航必經,所以明國才興塔作航海指引。


茅山塔的好,在無死角、一切盡收眼底的高地視野。不同季節、日落角度與反霞光,都能見得,缺點就是需要爬山。


金門城的蜈蚣山,同樣居高臨下,遺世獨立,正對風場密集的對岸,但角度就比較侷限。這裡有兩處,一處是廢棄營區,高度略低,一處半山腰。


看海湧的好所在,不能太高,也不能太低。太高看不清波紋,太低少了遠方堆疊的層次。蜈蚣山山腰一帶,高度剛好,能俯視看清日落的無盡金光,灑在波瀾的海波潮湧。廢棄營區一側,視野差些,但更貼近海,野草如金,碉堡像天然劇場。



古崗金湯港,因為角度,屬於秋冬限定。這裡在海濱山邊的沙灘港灣,周圍山林荒野,非常偏僻,唯一連通的小路,得從山高處,陡斜直入山腳海濱,眼下沙灘潔白,遠方是對岸南太武山。



冬天時,夕陽落下正對這條路,海面粼粼,路被閃的模糊如夢,風景是島上獨有,無人不讚嘆。走下海濱右轉,往前走一小段,有個高地廢棄海哨,能能近距的高處俯瞰海湧,旁邊有顆巨石,寬能臥躺,我常常在這看海。




從市區後浦沿海,往北到慈湖,這裡地勢平坦,人也較多。市區旁的浯江溪口,往北有自行車路,左側日落隨四季游移,在這條路上散步、遛狗,慢跑,是後浦人稀鬆平常的奢侈。


這裡有個據點-雄獅堡,左邊小路是植植入海的蚵道。每到夕陽,入口沙岸的植被逆光曬的金黃,夕陽與蚵民,在入海蚵道的盡頭,大橋與大樓落在遠方。



右邊有座寺廟廣場,位置稍高,人工但有幾顆棕梠樹,像會出現海灘男孩的地方,有隻王爺雞鎮場。常有人在這,坐坐聊聊入夜,由廈門夜景與夏夜晚風接力。


後浦對岸,往建功嶼去,沿溪口到河口轉彎處,有座海中廢棄岡哨。這裡正對日落,留鳥遊游,只有背光形影,潮湧時夕陽映上波光粼粼,水色金黃,是戰地與夕陽這兩種俗爛印象的完美結合。



從後浦往北一路騎,會到湖下海堤,這是一段較高的水泥堤防,越過而下便是潮間帶。金門大橋就在眼前,夕陽自橋上而落,是拍大橋的最佳視角。



此外,這裡還有處廢棄海防屋子,裡頭有著像電影院的長椅,面向大橋與夕陽的窗框,像極了小型天然影院,現在已是網紅景點。


再往北,就是慈湖與慈堤。古早,這裡是一片海灣,深入可及古寧頭,後來因爲戰備需求,圍海成堤。左邊是遙遠的廈門,夕陽懸掛,成排未清除的軌條砦。右邊是大湖與森林,留鳥成排歸巢,有難以形容的開闊與惆悵。



更北的不遠處,是金門島的最西北,烏沙頭沙嘴。這裡聯外道路並不好走,少有人知,是空靈寂寥的海邊祕境。沙岸像把尖刀深入海中,有兩個方向的極好視野。潮時的退潮,海退很遠,會露出摩西分海般的海上沙洲,綿延幾百公尺入海。


深冬時,大批鸕鶿自廈門夜歸,從金紅藍的天空劃過,背景是對岸大樓與平靜內海,是愛鳥朋友會來的地方。這裡的外海,也是古戰場,清國—荷蘭聯軍,曾在這裡與鄭軍有過一場激戰。



金門島東,也有成排沿海日落點。在島東北,從浦邊一路到洋山、西園、官澳,成片蚵田居多的沙岸與潮間帶,面向的是與烈嶼、島西不同的閩越大山內海。


以田墩海堤為核心,貫穿這片海岸的沿海小徑,是我帶東半島時,日落前兩小時的不動壓軸。海堤圍海造湖,堤外沙岸與蚵田,和料羅灣的廣袤遺世不同,面向和對岸翔安圍成的內海,安穩而包被,對岸翔安機場抽砂船,近在咫尺。



沿海堤路,從洋山到西園,很多能轉彎入海的小徑。有些居高臨下,視野很好,有高台休息;有些連綿入海,是無盡蚵道。


在這裏,滿潮像沙灘,風平浪靜時,內海是靜謐的湖,尤其空氣乾冷的秋冬,部分沒北風時。退潮則走入海中央的蚵道,能走到很遠很遠,回頭是防風林包圍的海岸,突出聳立的據點如海上城堡。




堤上是金門所剩為數不多的木麻黃林道,傍晚時分,金色從林縫斜入,林道於是斑駁而朦朧,這種風景曾是金門日常,如今揮霍的僅存爾爾。


西園與洋山,海上滿佈金黃的互花米草,並非正面,但在視覺上,夕陽映照其上的海上金黃確實是一絕景,村人走在其中蚵道,如劇場般不真實。


跨越大橋,離廈門更近的烈嶼,夕陽是一種樣子。


比起大金門,還算有點距離感的孤懸,烈嶼與對岸,則是無處不在的迫近,觸手可及的廈門島與九龍江口,像淡水看八里觀音山的河景。


烈嶼西北到西南沿線海岸,夕陽點如珠鍊,最具代表性的,是前面提到的L18據點的海灣,有著私心認為最好的秋冬夕陽。



秋冬時,日頭正對海灣月牙,落在遠方山河交錯的豐富遠景。據點是座船型堡,高聳的前緣,像具尖刀入海的船首,哨口三面開窗,眼下左右,是一片清新潔白與海紋金黃。我時常在碉堡上,一坐許久,若有人在沙灘散步嬉鬧,都是無需後製調色的飽暖氛圍。


L18之外,上林蚵田,湖井頭海邊,視角不同,日頭落在廈門島東北人煙稀少的大樓群。退潮時,上林密麻的蚵道顯露,雖略顯繁雜,卻很有在地代表性。



而湖井頭,漲潮時略好,有種微微的仰視感,遠方日落像平行視角,右方不遠的獅嶼滿布要塞,上有標語與駐軍,更為這裡增添戰地色彩。



在往東走,是紅土溝三營區,視野高聳的海濱據點。夏天時,攀上營區高牆,會有高聳斜角,有著相對遙遠但截然不同的視角,坐看日落沉入對岸樓群,眼下是湖井頭潮間帶。



潮汐,天候,日照角度與季節,構成萬千的排列組合,每個組合都會讓你覺得,我不是來過了,但我到底有沒有來過這種感覺。


若有鏡頭,那小小這區會寸步難行,因為會在個點待很久,而最好的時段就是日落前這兩小時。所以可靠做法是,停幾個點就好,帶著不必追逐的揮霍,直到斜陽西下,剩餘那些沒有去到的,留給下次不同的自然排列組合。











Commentaire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