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摸得著的認同

  • 執筆者の写真: Dwell In Quemoy
    Dwell In Quemoy
  • 2024年8月17日
  • 読了時間: 1分

麟洋奪金,整座島都炸了。


因為李洋老家在古寧頭北山,他回來,像打了勝仗的封建騎士。


北山、南山與林厝的古寧頭一帶,原本是金門西北核心,人多繁華,這裡的李姓,是大家族。


古寧頭大戰,這裡成重災區,頹屋遍佈,族人離散,很多遷往最熱鬧的後浦,或去了臺灣。 他們是戰爭波及,最深刻的一群。 之中可能就包括李洋,他沒在這長大,但對金門,認同似乎挺強烈的。



我發現,在台灣長大的金門二代,蠻多這樣。


哪怕只是寒暑假回來,掃一次墓,但島上的傳統,迴異的風景,還是很有歸屬感,即便你未必全盤認同,也覺得問題很多。


那是一種摸得著的定錨,祖厝,祭典,食物,語言,聲響。 不是虛無飄渺,橫跨大江南北的宏大民族情感,而是看得到,摸得著,像中世紀城邦那樣,三代人叫得出名的人事物。


這些顯而易見,區別你與城裡,無所追溯的原子人。 實際有沒有意義,那是另一回事,但心裡上的依託,多少有的。 至少我自己是,然後發現很多人也是。


雖然我不熟羽球,加上人家沒在這長大,所以本來也沒很想特別提。但在地方消亡,邊界模糊,或者認同過度放大,遙遠幾千公里遠,騎馬開船都算作堆的當代。 這種金門第二代常有,「摸得著、看得到」的認同與共感,我覺得很珍貴。



Comments


​金門縣金城鎮歐厝66號
Follow us

© 2020 by Dwell in Quemoy

  • Facebook的 - 黑圈
  • Instagram
bottom of page